最新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26 June 2011

我帶iPhone上教會

昨天有人在面子書分享一個教會現象:在這個流行iPhone智慧手機的現代性社會,iPhone手機裡的聖經應用程式(Bible app 已經慢慢取代傳統的聖經(Bible in hardcopy,而信徒也比較喜歡使用手機裡的Bible app,不再攜帶聖經到教會。

這是一個蠻有趣的教會現象,更可說是個教會的社會性現象。相信這種現象在十年前還未明顯的存在,而是真正來到這個通訊科技迅速蓬勃發展的近十年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已經引起一些人的觀察和注意,尤其是在比較對外封閉性的傳統教會。新事物和新現象在教會的出現,肯定對教會一直以來採用的傳統形式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這個問題是值得教會去深入反思和探討,而不是僅是停留在一個觀察性的結論和批判。

要探討這個社會性問題,首先需要探討關於通訊科技對整個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和改變,而這樣的改變也許已經慢慢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社會性思維和文化。在這5年來(2000-2010)是智慧手機在通訊和(Telecommunication)發展非常蓬勃的時期,尤其近4年前當Apple蘋果公司開始推出第一代的iPhone智慧手機的時期,而意外地獲得不可思議的迴響和激烈反應。再推出第二代與第三代的時候,iPhone已經造成全世界為之瘋狂的地步和現象,它已經取代Sony PSPNotebook以及彩色多媒體功用(如SonyEricsson手機)的電子玩物。Apple公司所推出的iPhone的成功之處,乃在於它把它的產品,尤其是iPhone和近期推出的iPad打造成高端品牌的象徵性產品,如高端時裝品牌的Loius VuittonGucciPradaChannel等。它把它的消費者群體設立在高收入的範圍,為其品牌建立一種明星級的階級性名聲。因為它看見“潮流”可以帶來的長遠性消費力量,而不是僅是專注在更新其產品的功能和減低價格來長期性吸引消費者。因此,價格不低的iPhone成為明星所首要選擇的產品,而這個跟隨時尚潮流的城市社會也會因此而選擇iPhone,以此可以擁有與明星般的階級地位和品牌口味,即使它的價格普遍上不會下跌和便宜。

討論了關於iPhone現象的一些背景,我們接下來需要探討iPhone對社會文化所帶來的改變,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這裡我只能圍繞在城市社會現象的討論,而不是涵蓋性的社會現象。除了它的名聲,iPhone另一個最大的吸引之處乃是它所提供下載和使用的應用程式(iPhone App)。這個App Store裡如今已經擁有將近50萬個應用程式可以供使用者下載和使用。這些由許多軟件開發者所發開的眾多應用程式,包含了許多不同領域,甚至是超過了個人電腦所使用的Microsoft Windows可以安裝的應用程式。這些應用程式的賣點乃是專注於隨時可以上網的需求和功能,讓使用者不管到了什麼地方和時候,都可以輕易地按照本身的當時需求來採用不同的應用程式來為他們解決當時的問題,如:查詢巴士所到的地點和時間、照相並上載分享、查詢電話賬單和銀行戶口資料、隨時MSN與朋友交談聯繫等。因此,現代性生活忙碌和緊湊的人們所需要的,就是可以隨時隨地做他們想要做的事,以好好利用每一個空檔的時間來處理事情,尤其是生活在城市化的都市社會,分秒必爭,時間就是金錢。

如此,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跟著所可以使用的手機程式而漸漸無意識地改變;這些程式成為了人們的另一個選擇(option)帶來慢慢取代傳統的方式。其中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新聞報導(Reading News)。過去的現代人除了從閱讀報紙,慢慢轉移到透過個人電腦上網閱讀新聞,而手機程式如今提供了人們隨時隨地可以上網閱讀新聞。人們不再需要坐在個人電腦面前上網閱讀,而可以隨意地在任何地方(最為舒適的地方)閱讀新聞,或者是在早上乘搭巴士或地鐵的路程閱讀新聞。簡單地說,iPhone程式提供了使用者近乎所有可能的生活需求的一種解決方案,只要你擁有iPhone,你的生活變得方便了許多,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這些都是積極一面的現象。對於我來說,這樣的現象也會導致另一方面的社會問題:手機將會侵入人的整個生活中,成為了生活的中心。手機變成了你生活中不能缺乏的東西,猶如上帝般的不可取代性。你難以想像沒有iPhone在身旁的生活,你無法在沒有iPhone的每一天度過,你的生活與iPhone已經聯繫在一起,你需要它來為你完成生活上的一切,它就是你的好助手,為你決定生活的一切需要。這就是一個“iPhone為中心”的生活方式,你偶爾不時都會看看你的iPhone,玩玩你的iPhone,因為裡頭實在有太多東西你可以打發時間,最終的問題就是人不懂得如何與他人良好溝通,而只能與“物”(iPhone)建立一個單向的自我溝通。因此iPhone的“i”是蠻有意思的,不僅是象徵Internet,它如今更適合代表這種以“我”(I)為中心關懷焦點的文化意涵。

當我們從教會的角度去探討iPhone對教會信徒和他們的宗教生活方式的影響和衝擊,我們需要明白這不只是教會的現象,而是整個都市社會的現象。教會不能認為教會現象是封閉性的,而不受到教會外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的影響,這樣的思維只會是自欺欺人。因此,來教會的信徒不是生活在教會裡,他們更多更長的時間乃是生活在普遍的教會外的社會裡。這意味著信徒受到社會裡的文化和思維的影響更可能多於教會的宗教性生活。如此,我們可以說教會的文化或多或少都有社會文化的影子,只是許多時候教會都拒絕去誠實面對和接受,因為作為“聖潔上帝”代表的教會始終都需要面子去將本身與世界分別為聖,以建立本身的身份和地位。若你說“教會其實也跟教會外的世界差不多”(不是只是指教會的儀式,而是指我們這般信徒)的時候,你的牧者和執事們肯定是不高興(這就是教會的“面子”問題)。

講了這麼多,讓我們進入以上標題所要談論的議題“信徒不再攜帶聖經來教會,而選擇使用iPhone”。首先,我們要理清我們在潛意識的教會傳統“意識形態”裡的一些問題。“攜帶聖經來教會”意味著什麼?而“沒有攜帶聖經來教會”也代表了什麼?星期日來教會參加崇拜,手上一定要拿著一本聖經,好像傳統上一直以來我們需要的東西,猶如上班族需要一個工作包(其實裡面沒有裝些什麼工作相關的東西),以象徵我們是來教會的信徒。而缺少了聖經在身旁變得好像不那麼屬靈和沒有真誠的心來教會。聖經已經成為教會裡的信徒如何看待和衡量一個信徒素質的外在標準。“沒有攜帶聖經就是不尊重上帝、不喜愛上帝的話、沒有預備心來教會”。我想要諷刺地說,我可以想像那些星期日早晨匆匆忙忙地趕去教會,而順手從書架上抽出了聖經就出門上教堂去了。另一點,信徒攜帶聖經去教會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一起查考聖經?老實說,現在的教會崇拜,用到聖經的時間percentage只有不超過5-10分鐘,多數只有那段領會主席“念”講道經文的時段,過後的時段你只要聽講員在台上講道,而不需要真正太多翻閱聖經(有些好心的講員甚至把所有的經文放在PPT上,節省信徒翻閱聖經的時間)。那麼,請你告訴我,你多數攜帶聖經上教會所使用的Usage有多少?應該只有一段經文的長度,然後你就需要蓋上它了。

這就是為何信徒上教會所攜帶的聖經通常都是比較小型的(有些人會特地去購買一本小型的聖經,主要目的是攜帶去教會),而通常不會攜帶“啟導本”的重量型聖經。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iPhone裡的Bible app會成為iPhone使用者的另一個選擇我們已經傾向於一種要求快速又方便的社會價值觀,教會也不例外。所以,在批判使用iPhone來取代聖經的同時,教會需要承認它本身也正在使用需要方便性的科技事物來進行教會裡的許多活動和儀式,這是科技所帶來在傳統形式上的改變和衝擊,而教會不能一味地抗拒,乃是需要反思在使用的當兒,教會是否忽略或者犧牲了一些本質上重要的原則。

我基本上不會反對使用iPhone的人(不好意思,我也是其中一個),我認為這是可接受的,因為我的基本原則是,聖經不是一本“書”(BOOK),聖經之所以為聖經,不是由於那看得見的“書”,不是封面上的“聖經”兩個字,不是用手觸摸和感覺得到的“神聖感覺”,或是眼目注目著而產生的“神聖性”。聖經之所以為聖經,乃是聖經裡頭有真理:上帝之言。因此,上帝所啟示的話語的外在形式並不是首要的,而是它能夠如何有效地讓讀者接觸到。記得,過去舊約新約猶太人的傳統,不是靠閱讀文本,而是依靠聆聽耶和華的話語,門徒聆聽耶穌所講述的道理,並且牢牢記在心中。上帝的話語,不是要儲存在聖經“書”裡,而是最終要藏在基督徒的心中,活在信仰者的生活中。

唯有一點我會勸勉使用iPhoneBible  app的朋友:這些科技性的東西雖然帶來無比的方便性,然而這些方便的功能也會可能讓我們犧牲了一些教會優美的傳統,其中一個就謹記聖經裡的話語。由於這些功能提供方便的經文keyword和章節搜尋,因此信徒就不會刻意去記住經文和其章節出處。如此的現象將會是教會的一種退步,而教會將會為此傳統的犧牲而付上極大的代價。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5 comments:

  1. 我有一些分享:

    iphone 讓人分心也是一點。

    在神學院上課,九成以上的學生會在前面老師講課時用laptop去查信、即時聊天、看新聞、看體育賽事。這些人是神學生。

    還有一部份學生不願意使用 laptop上課,只使用傳統紙筆抄課。
    這一小部份守舊的人經我觀察,卻往往是能在課上問出好問題的學生。

    紙本聖經有個好處:功能單一。我們可以讓帶聖經成為有意識選擇的簡單樸素,成為布迪厄口中的文明慣習。也可以讓它成為無用的宗教符號,法利賽人的偽善標籤。

    過去我在教會教釋經學,一個理念是鼓勵大家自備聖經、而且要敢給聖經劃線、寫字(所以最好是大本些、空間多些的)。因為比起座邊聖經(pew Bible)- 現在教會的主流,和智慧型閱讀器等電子產品(基本上,我幾乎什麼東西都用過、實驗過了),紙本聖經上的註記能留下「無法還原的痕跡」,成為你個人與上帝的靈修印記。

    ReplyDelete
  2. 沒錯,不只是令你分心,也會令身邊的人分心,這也是我的觀察。我不贊成平時生活上使用iPhone來讀經,這是有其危機性。至於將來的電子聖經會發展到什麼地步,有待而知。

    ReplyDelete
  3. 把一位朋友(Chiou Mu-tien)的寶貴評語和意見記錄下來,作為往後參考:

    以前上Dr. C. Ben Mitchell 的Technology and Culture,我對整個文明科技產品的切入點是從 Foucault, Badiou 和 Zizek 的 Materialist Materialism 開始的, 我也分享 Heidegger 和 Lefebvre 對 科技霸權(technocracy)將生活空間侵蝕的存在焦慮,但關鍵還是從Jacques Ellul 轉入Millbank 的一種 Theological Materialism:如果我們的信仰無止盡地容許當應當作為物質看待的物質世界愈來愈抽象化,「道成肉身的特殊性」也就可以用 Plato 或 Hegel 的唯心哲學取代了。

    (可以試著繼續往下想像:用Second Life的「虛擬教會」牧養、 從浸禮退到點水再退到「視訊潑水洗禮」、在網路上按按鈕就可以吃喝領取「虛擬聖餐」 的基督教~)

    虛擬聖餐:
    1) http://www.newsweek.com/2008/10/24/click-in-remembrance-of-me.html "Click-in-remembrance-of-me"
    2) http://www.cccoweusa.org/DispOneMessage.asp?txtOrgCode=FEBCChinese&Category=04&ID=FEBCChinese39798554576470

    第二人生的網路教會: http://www.dokimos.org/secondlife/ CyberChurch in Second Life® (facebook也有好幾家)

    視訊隔空洗禮
    1) http://www.toddrhoades.com/online-baptism-canshould-church-internet-campus-baptize-webcam/ 2) http://thechurchsofa.co.uk/2011/04/baptism-by-webcam/

    這是 John Milbank, Graham Ward, Rowan Williams 的聖公會/激進正統的重要論點:從實質的特殊性(物質、肉身、以色列、歷史、聖餐)從展開普世性。激進正統有不少人,正是聖餐神學、三一論、禮儀神學做出這方面的神學、政治、倫理意境。

    我覺得讀書是,讀得愈多、底子愈深、理論愈熟,速度就可以加快,而且要不停地利用關連法和聯想,否則唸過的觀念串不起來也記不住。也要常常練習摘要和表達。(我在網誌中做的書摘、文摘,加以個人觀點,大概能呈現我個人的讀書方式)。 而且不會隨便去看原典,除人有高人帶。不然瞎子摸象,太浪費時間了。 我會去看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Wiki,最常做的是抓期刊來看。 大致確立哪些人的思想體系是自己要追隨的之後,再去抓他們的原典、magnum opus 來懇讀。

    ReplyDelete
  4. "紙本聖經上的註記能留下「無法還原的痕跡」,成為你個人與上帝的靈修印記。"
    Agree!
    but now I use more android bible app.

    ReplyDelete

Item Reviewed: 我帶iPhone上教會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