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餐的時段,偶然地與一位來自菲利賓的同事談天。由於他知道我是基督徒,因此我們從宗教信仰談到國家,從國家再談到種族問題。我向他分享馬來西亞所面對的種族社會問題,而我提出了一個社會歷史性的人類學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戴著“有色眼鏡”來做人和看待他人。
這裡我主要帶出其中一個“有色眼鏡”:將他人區分的“過濾鏡”。尤其活在當今這樣一個擁擠、繁忙、極速、陌生、現實的現代城市社會裡,“外表”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物。也許你會說我很現實,但這就是事實。外表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現實,而且無法逃避和避免的日常生活“需求”。那些反對看重外表的人,也許不是真的活在當今的世界。如果外表不是重要的話:為什麼去應徵工作的時候需要將自己的外表打扮得好看?為什麼與情侶出去約會的時候需要將自己的外表做一番裝飾?為什麼要上台領獎或接受訪問的時候需要為自己套上西裝?為什麼我們會在意別人對我們外表的評價?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美容中心、整容中心、健身中心、瘦身中心等等?為什麼購物商場上的時裝店到處開不完?
我在這裡所講的“有色眼鏡”,並不是什麼牌子的名牌眼鏡,也不是什麼漂亮顏色製造的獨特眼鏡。我所講的“有色眼鏡”,實際上指的是一副幫助我們“解釋”在這個世界所看到的東西的“隱形式眼鏡”。由於這副眼鏡跟隨了我們已久,我們通常是甚少留意到它的存在和功能,而漸漸地,它已經與我們的眼睛結合成一體了,是分不開的。再講得白一點,就是指著我們思維裡的某些意識形態,而這些意識形態也許是我們所處於的社會和世界給予我們的。這些在思維裡的意識形態,就好像電腦程序一樣,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所生活的社會中,一點一點地侵入我們的思維中。我們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今天的我們,這是一個有歷史性的我們。
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看重外表(我認為外表真的重要),問題乃在於我們是如何透過外表來看待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我們所不認識的人。是的,對於一個所不認識的人,我們首先只能從他的外表來認識他,這就是所謂的“印象”,或者更專業一點的用詞:形象(如果你在大公司或大企業裡工作,你就會明白什麼是“形象”的重要性)。回到上面所提到的“有色眼鏡”,它將為我們詮釋所看到的一個人的外表形象,然後給予一個“分數”。從這個分數,我們就知道這個人是屬於哪一個階層(category)。這將關鍵性地決定我們的反應和行為,即使這樣的反應有時候是在毫無意識下產生的。
比如說:在地鐵裡,有兩個乘客坐在你左右兩旁。左邊坐著的是一位白種洋人乘客,而右邊坐著的是一位黑種非裔乘客。普遍上,我們對於這兩種不同膚色的人士或種族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feeling):舒服或是不自在。此外,我們對這兩者也會有不一樣的“形象詮釋”:白種洋人可能是高收入的專才,而另一位可能只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工作者。因此,基於我們的“有色眼鏡”所作出的分析,我們自然而然地會產生內部和外在的一些反應。最簡單的例子,當你獨自一人的時候,身邊出現了一個白種人,或者是一個黑種人。(老實說)請問哪一個會讓你感覺比較有安全感和無威脅感?我們的社會普遍上都“教育”了我們有關皮膚顏色的“知識”,這是為何我們總是比較羨慕西方國家的洋人,至少我們會認為他們屬於比較優越的群體。
這副有色眼鏡其實並沒有讓我們看見“真實”,有時候反而讓我們歧視或貶低了某些人。我再舉一個例子:新加坡這裡的一些咖啡店(kopitiam),你會發現有“賣酒女郎”的出現(跟台灣的檳榔西施有點相似)。他們賣啤酒給顧客(多數都是男顧客),為他們倒酒,有時候還需要坐下來與顧客聊天說笑。也許在一些人的眼中,這些“賣酒女郎”的職業好像不是什麼值得讚揚的工作,至少我們肯定不會覺得非常欣賞和羨慕他們的工作。這就是我們的“有色眼鏡”給予我們的“形象分析”結果,而產生的一種對他人的感覺和反應。我曾經都有這樣的感受和反應,而我學習從另一個視角去重新看待她們:難道所有的賣酒女郎都願意做這樣的工作,或者我們外面的人並沒有看見他們背後的故事,也許她們如此的“犧牲”,可能為了承擔貧苦家的經濟負擔,扶養家裡的老人家,或者有其他原因。我們可以不讚揚他們的職業,但我們不能否定他們為家人的付出和犧牲的代價。我也想起了一位神父的分享:在巴西貧民窟,一名有四位孩子的母親,等到孩子已經入睡後,默默地祈禱:“上主,求你讓我今晚接到足夠的客戶(賣淫)。”請問這是她的選擇嗎?我們到底是如何看待那些賣淫的妓女們?
坦白說,我們的這個“有色眼鏡”是無法避免的,甚至可以說有時候是需要的。問題不是在於如何除掉這副有色眼鏡,而是如何透過另一副眼鏡去矯正我們的“視野”。作為基督徒,以及屬於基督的教會,就需要擁有另一副眼鏡“基督的眼光”,去看待我們身邊所接觸的每一個人。耶穌基督在世上的時候,他曾經接觸過許許多多不同的人士,甚至包括那些不應該去接觸的“邊沿群體”和“罪人”:有疾病的、殘障的、犯罪的、不潔淨的、外邦的、不純正的、不被社會接納的等等。我時常在思考:到底耶穌是如何看待這些人?
在我們這個時代中,流行著一種娛樂性節目:Candid Camera。暗中隱藏著錄影機,再刻意製造一些奇怪和好笑的情況,然後將路人和公眾人士的自然反應和行為拍攝下來。(這樣的整人節目也可以作為社會學研究的一種參考。)教會都相信和等待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然而這個基督再來的時候(照聖經所言)是無人知道的,只有天父知道。如聖經所描述,基督再來的時候將如小偷般的神秘,無人會意料得到。關於基督再來,我聯想到這裡所提到的“Candid Camera”:基督是否會如Candid Camera的那些假扮人員,混進了我們的周遭世界,以至於我們根本就沒有發現到,其實基督就出現我們的身邊。我們的問題,不是看不到基督,而是認不出基督,他也許就隱藏在我們周圍的人群中,那麼的不起眼(他也許跟我們開了個玩笑,刻意扮演成另一個人,而扮演的人恰巧的就剛好是那些我們都不會刻意去留意和關懷的人)。
若有一天的主日崇拜中,教會裡會突然走進了一位衣著不整的流浪漢,看來好像是一名失業人士,帶著令人不舒服的表情和動作。教會會如何接待這位第一次進來教會的來賓?熱切的,還是膚淺的?擁抱的,還是保持距離的?自然的,還是不舒服的?也許這位來賓並不會為教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然而,只是…… 我是說只是,只是我最害怕聽到的就是:當那位流浪漢的來賓開口介紹他自己的時候,他說他就是耶穌。是的,我只是害怕我們教會(跟隨了耶穌這麼多年)卻完全認不出耶穌來。
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裏,你們不來看顧我。 他們也要回答說:主阿,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裏,不伺候你呢。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聖經馬太福音25:42-45)
通常都是某种族内有害群之马,干下累累恶行以致大家对该种族起了防范之心。
ReplyDelete培养“勿快下定论”或“以貌取人”的习惯,会有帮助。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有谚语言“一竹杆打翻整船人”大概就是要提醒我们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