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 被處死於煽動罪名下的政治犯耶穌?

      這幾天再次翻看《馬可福音》,專注在耶穌受難的事跡時,也發現耶穌被處死的政治性一面。馬來西亞政府這兩個月裡以煽動法令逮捕了許多「政治犯」,這也讓我在閱讀馬可福音時一直湧出了無奈的感觸,不禁地問:耶穌也是被政權處死的政治犯? 關於拿撒勒人耶穌的歷史,有一點可以很確定的:耶穌是在企圖煽動羅馬政府的罪名下被處死,這可以輕易從耶穌被處死的方式看出:被釘死在十字架。這是羅馬政權如何處置那些企圖推翻和反抗羅馬政府的一種殘酷方式,作為嚴厲的警告。 四福音如何記載耶穌的受難和被處死的經過,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不是為了傳福音的用途,而是「重新」記載和推翻這段歷史。我相信耶穌在這罪名下被羅馬政權判死的「事實」對當時早期的基督教來說是件蠻「尷尬」的事:他們的創辦人因試圖推翻政府而被處死。那些跟隨他的人也肯定被羅馬認為是一群反政府的政治組織。 我們要嘗試想像對當時住在猶太的大眾來說,當時的他們並沒有我們現在手上的福音書可以參考。他們對耶穌那段被處死的歷史只能按照當時所看見的處刑方式:被釘十字架。就如今天當我們看到某些人被判死刑,大概猜到這位囚犯的可能罪名。十字架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是帶有明顯的政治意涵,因為猶太的律法傳統裡是沒有釘十字架這種刑罰。 對於當時的基督教來說,最要緊的乃是重新詮釋這個歷史事跡,即「耶穌死於政治犯」這事實。馬可福音作為最早的福音書記載,可以看得出馬可在敘事耶穌受難受死的過程所企圖重新推翻這段歷史的主流詮釋:耶穌並不是個企圖推翻羅馬的政治犯。 可能有些人也會跟我有這樣的疑問:耶穌死後那段幾十年的時間,為何沒有一個耶穌的跟隨者,甚至耶穌本身的門徒記載耶穌的事跡,直到大約六七十年後的馬可寫了第一本的福音書?若從當時可能的政治情況去理解的話,也許任何一個嘗試推翻這事實(耶穌是政治叛徒)的記載將會面對羅馬政權的對付,恐怕與耶穌同樣的下場。相信馬可福音的記載主要是為了當時的基督徒內部群體,而非傳福音的用途。 我們可以再想像一點:當時被羅馬統治的猶太人中,也有一群反抗者(耶穌的門徒中也有一個),除了耶和華上帝,他們堅決不服從於任何權柄,因此他們採取政治性的抗爭,試圖用暴力對抗羅馬政權。當時被處死於十字架的幾乎都是這些反抗者,十字架暗示著這些反抗羅馬政權者的最終下場。所以,當時的基督徒若重述耶穌之死時所可能想到的畫面:與那些反抗羅馬者的下場一樣。 那麼,耶穌的哪個行為或言語給他帶來了這項煽動罪名?這裡我們必須清楚一點:煽動罪名是政治性的,也就是說對政府和國家帶來安全穩定問題,比如煽動人民對抗政府(我不清楚馬來西亞總警長以煽動法令所逮捕的上百個「煽動者」是否真的帶給國家安全問題)。按照路加福音的記載,他們把耶穌帶到羅馬高官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說:「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凱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當來到彼拉多面前,這些祭司長需要找出有關政治性的罪名來控告耶穌,因此耶穌被控告:誘惑人民禁止納稅給羅馬政府,並宣告他是「基督」,即彌賽亞(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彌賽亞是即將來到的王,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的統治,打倒羅馬政權)。耶穌十字架上的罪名牌子:猶太人的王。 若你有留意耶穌被審問的過程邏輯細節,(跟我們的總警長和政府很相似),你會發現那些猶太領袖對耶穌的控告罪名是不一致的。在他們首先審問耶穌時所用的罪名是宗教性的「褻瀆上帝」(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而當來到彼拉多面前時卻用政治性罪名(誘惑人民不納稅給凱撒)。 那些想把耶穌置於死地的宗教領袖,其最終目的是想辦法將耶穌弄上政治刑罰,用政治性而非宗教性罪名將耶穌除去。在猶太的律法裡,宗教性罪名的死刑方式:用石頭丟死罪犯,比如那些犯姦淫或說了褻瀆耶和華的話的罪犯(相信這對馬來西亞人將會不陌生,尤其最近爭議性的伊斯蘭刑事法)。馬可的敘事方式企圖淡化了耶穌是政治犯的描述,而明顯看得出他將重點轉移到「那些想陷害耶穌的猶太宗教領袖」,這尤其可以從「彼拉多找不出耶穌有罪」看出來。彼拉多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 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相信這段記載也可能間接地帶來「猶太人上幾世紀中被屠殺」的噩運) 我個人認為:馬可所關心的主要是將耶穌之死的最終責任帶回到那群猶太領袖身上,而不是羅馬政權。你不難發現馬可記載中許多關於「那班人想要陷害耶穌,套耶穌的言論來抓他的把柄」的暗示。耶穌所傳揚和活出的天國福音,嚴重地挑戰和打擊了那群猶太領袖的利益,群眾越擁戴和聽從耶穌,他們越覺得自身的地位受威脅。 馬可也企圖在耶穌受死的故事最後中帶出這樣的意圖:那些猶太領袖嘲笑將死的耶穌,而羅馬的百夫長卻看見「這真是上帝的兒子」。透過馬可的記載,至少對當時在羅馬的基督教來說是種安慰和鼓勵,耶穌的死,不是因為政治罪名,連彼拉多都認為耶穌是無罪的而企圖救他,而真正的推手是猶太領袖。 比起猶太領袖,福音書的記載似乎較少談到耶穌對羅馬政權的看法,也許有人會問:耶穌是否贊同反抗羅馬政權?而彼拉多正是要弄清楚這個問題。 當耶穌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審訊時,彼拉多嘗試從政治角度去審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的回答是清楚和關鍵性的。「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彼拉多應該是明白這話的涵義,因此他才會繼續問道:「這樣,你是王嗎?」彼拉多明白耶穌的回答並不是否認他是王,而是否認他的國度是來自這世界的國度。耶穌所體現的國度不像是羅馬的國度,不像這世界的其他任何國度;耶穌的國度乃是一種超越羅馬的國度,超越一切世俗政權的國度。 這樣的國度治理方式已回答了為何耶穌被拒絕和最終被害。雖然耶穌國度的政治被拒絕,甚至被不公義的政治而打壓,然而上帝是信實和公義的。上帝叫耶穌從死裡復活,正是這個復活的意義,讓委身於基督國度的跟隨者能夠有能力去活出天國的生命。我們需要思考一點:若耶穌是按照世俗國度的方式,他是不會被拒絕和受難。面對暴力的侵害,耶穌選擇了受苦;面對敵人的攻擊,耶穌選擇了寬恕。這看似不合理不受世界歡迎的方式,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已向我們展示的生命。 若基督因著他所體現的天國方式而被拒絕和受逼迫,那麼,我們不難了解,當教會選擇忠於這位基督時,他必然發現自己因著基督而受逼迫和被攻擊。這正是耶穌所宣揚的天國福音:「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當我們發現今天的教會活在安逸和免受逼迫拒絕時,這是否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反思:教會是否正活出基督天國的福音? 在那之前的巴勒斯坦只有兩種猶太人:一種心態上臣服羅馬,一種想著推翻羅馬。但那位來自加利利的耶穌,卻帶出了裂天而降的第三種聲音:超越羅馬,而超越羅馬,非屬世的道路。

Powered by Blogger.
24 December 2011
Isaac Goh 加恩

我們的平安夜,真的平安?

今天是1224日,是聖誕節的前夕,而基督徒普遍上都稱這天為“平安夜”(Silent Night)。“平安夜”這個名稱,看來比起“聖誕節”更顯示出聖誕節的深層意義和內涵,不是如“聖誕節”般的狂歡,而是如“平安夜”般的平靜。對於基督徒來說,平安夜的重要性更要求信徒再次反思如何迎接聖誕節的到來。

平安夜的由來
“平安夜”是怎麼來的?平安夜的故事根據背景,主要是紀念耶穌誕生的那一晚,在曠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天上的天使突然向他們顯現,報告耶穌降生的好消息。根據聖經的記載,上帝的兒子耶穌降世為人,是要作猶太人的王、世人的救主。因此天使便透過這些牧羊人把消息傳給更多的人知道。後來的基督教,就在聖誕節前夕的“平安夜”,效仿天使在平安夜晚上向牧羊人報喜的故事,以向人們傳講耶穌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報佳音已經變成聖誕節前夕不可缺少的一個慶祝活動和方式。(佳音隊一家一家的去報佳音。每當佳音隊去到一個家庭時,會唱些聖誕歌曲,然後由“天使”念出聖經的話語讓該戶人家知道今夜是耶穌降生的日子。
《平安夜》的由來
平安夜,聖善夜,萬暗中,光華射,照著聖母也照著聖嬰,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靜享天賜安眠,靜享天賜安眠。」談到平安夜,肯定令人想起一首家喻戶曉的聖誕經典歌曲《平安夜》(Silent Night)。這一首膾炙人口的聖誕名曲,出自奧地利的一個小村莊提羅。1818年聖誕節的前夕,村裡的牧師Joseph Mohr望著教堂裡破舊的風琴而煩惱,因為有幾個鍵盤都已經彈不出聲音來了,而他不知該如何迎接即將來臨的聖誕節聚會。一天,在訪村人的歸途中,Joseph Mohr牧師經過村郊的小山坡。當他從向上俯視幽靜的小村,幾盞燈光點綴著幽暗的黑夜,尤其在雪地裡更顯得寂靜。出現在他眼前的世界,使他重回當年耶穌在伯利恆誕生的夜晚,那般的寧靜和慈祥,充滿神聖與平安。此時突然靈光一閃,他急忙飛奔回家,把蘊藏在腦海中的詩景寫成了《平安夜》的歌詞。翌日早晨,梅爾牧師去找琴師好友Franz Grubr,把詩交給他做曲子來配詞。他們兩人開始練唱,準備晚上聖誕聚會時的表演。當天晚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小教堂裡,Joseph Mohr牧師高唱了這首《平安夜》新曲子,當晚雖然沒有風琴的伴奏,但是簡單美妙的詞句和旋律卻感動了所有在場的聽眾,而流傳至今
《平安夜》的不平安
相信這首聖誕經典名曲《平安夜》已經被許多不同的歌手演繹,唱出不一樣的味道。不只是在教堂裡信徒會唱這首歌曲,我們也可以輕易地在許多商場聽到這首歌曲的播放。然而,這首《平安夜》是否漸漸地成為了一種背景音樂,來營造一種“浪漫”的聖誕氣氛,或者是製造一種“平安”的感覺和氛圍?還是它應該被視為提醒人們的信息,要求人們從消費主義的“滿足自我的心靈平安”,回到“人與人之間的平安”?我們是否自我陶醉在一種“平安夜”的幻想式的平安,還是重新將自己置於一種現實世界的不平安去真實地體會“平安夜”的真正意義?無法經歷“不平安”,如何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平安”?沒有經歷過“戰爭”,哪裡曉得什麼是真正的“和平”?沒有經歷過“仇恨”,哪裡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愛(愛你的仇敵)?
我想起曾慶豹老師提過的一首《平安夜》版本,而上網查詢此版本。在這裡,為大家介紹這個另類的《平安夜》版本,它帶給我深深的感動:這版本將《平安夜》這古老故事的信息,連接於當時時代的當下處境,展示了《平安夜》不只是一個2000年前不關痛癢的古老故事,也是每一個時代都非常需要的故事信息,這信息就是“平安”(基督的平安)。
這個另類的版本來自60年代的組合歌手Simon and Garfunkel 的一首名叫《七時新聞/平安夜》(7 O'Clock News/Silent Night 的歌曲。基本上,那是一首傳統的《平安夜》,而特別和另類的地方是:他們把《平安夜》和當時19668月三日的七點晚間新聞報導放在一起做了一首歌。左聲道在播放晚間新聞,右聲道是他們兩人和聲唱的Silent Night1966年的晚間新聞首先報導的是人權法案碰到一些困難,看起來不太樂觀;然後是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要發起一波新遊行,但芝加哥的市政府警告,若他要是真的這麼幹,市政府會派警察去現場組織;他們那時代非常重要的喜劇演員Lenny Bruce在某一天晚上暴斃,據說是因藥物服用過量;在芝加哥有個連續殺人犯,一個晚上殺死了九個護士,即將出庭受審;華盛頓參議院的會議,在討論如何處理當時的一些反美活動;他們的前副總統,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在一場對老兵的演講中提到,美國即將進行一場艱苦的戰爭,可能會持續很久,但這場戰爭之中,針對美國最可怕的武器並不是來自國外,而是來自國內的反戰份子等等。這就是那時候的七點晚間新聞,主要提及歧視、人權、抗議、謀殺、死亡和戰亂。這些新聞配上《平安夜》,這種表現方式對當時的人來說,是非常震撼的聆聽經驗。形成了一種平安/不平安的強烈對比,令人深思平安夜的真正意義。
7 O'Clock News/Silent Night

This is the original early evening edition of the news Aug.03.1966:
The recent fight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was over the open housing section of the Civil Rights Bill. Brought traditional enemies together but it left the defenders of the measure without the votes of their strongest supporters.
President Johnson originally proposed an outright ban covering discrimination by everyone for every type of housing but it had no chance from the start and everyone in Congress knew it. A compromise was painfully worked out in the House Judiciary Committee.
In Los Angeles today comedian Lenny Bruce died of what was believed to be an overdose of narcotics. Bruce was 42 years old.
Dr. Martin Luther King says he does not intend to cancel plans for an open housing march Sunday into the Chicago suburb of Cicero. Cook County Sheriff Richard Ogleby asked King to call off the march and the police in Cicero said they would ask the National Guard to be called out if it is held. King, now in Atlanta, Georgia, plans to return to Chicago Tuesday.
In Chicago Richard Speck, accused murderer of nine student nurses, was brought before a grand jury today for indictment. The nurses were found stabbed and strangled in their Chicago apartment.
In Washington the atmosphere was tense today as a special subcommittee of the House Committee on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ntinued its probe into anti-Vietnam war protests. Demonstrators were forcibly evicted from the hearings when they began chanting anti-war slogans.
Former Vice-President Richard Nixon says that unless there is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present war effort in Vietnam, the U.S. should look forward to five more years of war. In a speech before the Convention of the Veterans of Foreign Wars in New York, Nixon also said opposition to the war in this country is the greatest single weapon working against the U.S.
That's the 7 o'clock edition of the news, Goodnight.

戰爭中的《平安夜》
另一個有關“平安夜”的感動真實歷史故事:聖誕節休戰(Christmas Truce)。此事件發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平安夜聖誕節1914-1915德國英國德國法國軍隊間一些短暫且非官方的休戰。英軍和德軍於1914年,違反上頭命令,在聖誕前夕停火。這些德國士兵先是在他們的戰壕與聖誕樹上擺上蠟燭,並唱起德文《平安夜》;英國士兵則唱他們語言的《平安夜》做為回應。接著兩邊開始互相對彼此喊著祝賀聖誕節的話語。雙方在無人地帶開始有一些的交流,士兵們互相交換起食物、香菸和酒等小禮物,像是鈕扣與帽子等來作為紀念品。在那一晚裡,該地區的火炮真的陷入了沉默。這次休戰也讓剛陣亡的士兵有空檔的時間,帶回各自戰線後方集體埋葬。此外,雙方也共同舉行了聯合禮拜。
一封由不知名的英國士兵所寫的長達十頁的信,當中寫道:“我所親愛的母親,這將是我目前所度過以及未來可能度過的聖誕節中,最難忘的一個聖誕節”。之後繼續續寫有:“德國士兵開始在他們戰壕邊緣擺滿了燈火並前來我們這邊,祝我們圣诞快乐之類的……而我們之中也有一些傢伙跑去拜訪了他們的戰線。”信的最後則寫著“向所有的鄰人致上和藹的問候。附上滿滿的愛。
從頭到尾參與這場戰爭中的Bruce Bairnsfather則寫道:“我絕不會忘掉那獨特又不可思議的聖誕節。……我遇到一名德國軍官,我想他應該是陸軍中尉之類的階級,然後在當下我起了一點收藏家的心,向他暗示說我對他的一些鈕扣很有興趣。……我拿出我的導線剪,靈巧地剪下他的一對鈕扣到我的口袋裡。然後我也給了他兩個我的鈕扣作為交換。……最後我看到我們一位稍微算是業餘美髮師的機槍手,為一個很配合其的德國人修剪他那長得不自然的頭髮;當剪刀在他脖子後面來回時,那德國人很有耐心地跪在地上讓他理髮。

結語:
上述提到的《平安夜》故事,有屬於當年兩千年前的耶穌誕生的故事,有屬於第一世界大戰時期的休戰故事,有屬於1966年的不平安故事。這些故事的共同點:因著“平安夜”的信息和內容而被改變、被啟發、被紀念。“平安夜”開啟了歷史。
也許我們需要問自己:這時代的“平安夜”在哪裡?是否有屬於我們的《平安夜》?


參考資料:
2. Wikipedia-7 O'Clock News/Silent Night
http://en.wikipedia.org/wiki/7_O%27Clock_News/Silent_Night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Item Reviewed: 我們的平安夜,真的平安?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