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回到家鄉工作生活,自然而然也參與這裏的教會——這教會有我許多曾經的記憶,至少從年幼至中學時期。我不是個初信者,大家也不當我是新加入的教友,我也覺得自己需要認真參與教會生活,甚至融入在其中。
過去的我幾乎是在教會生活以外的圈子「漂流」,也走過不同的教會,甚至遠至南美洲的華人教會。固定的融入教會生活,也許是此刻上帝要我去「重新」接觸的生活:重新認識、重新思考、重新學習、重新事奉。
回到這裏教會不久,就被問起是否有意參與哪些事奉。基本上我好久沒參與教會裡的事奉(除了在南美洲千里達教會),那段「漂流」的日子都選擇在教會以外「事奉」,也開啓了我不一樣的信仰視野和體驗。其實參與什麼事奉對我而言並無太大的顧慮,我都願意嘗試。我禱告上帝教導我事奉的功課。一些基本的問題閃過我腦海:什麼是「事奉」?其他的相關思考也跟著浮現,這是我在過去的「事奉」所經歷的。
你有時間參與教會事奉嗎?
你有興趣參與這個事奉嗎?
你來教會這麼久了,應該參與些事奉。
你有音樂的恩賜,應該參與音樂事奉。
若不用來事奉,上帝有天會收回恩賜。
「事奉」到底應該從什麼起點開始?
因為我得空?因為我有興趣?因為我成為基督徒多年了?因為教會需要人手?因為我有恩賜才幹?因為這顯示一位信徒的敬虔和成熟?因為教會多數人都這麼做?因為害怕恩賜被上帝收回?因為不這麼做會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同?
有一次載送老爸去教會禱告會,「不小心」地參與禱告會。禱告會人數很少,也看來不怎麼有活力,但教會仍舊堅持每週四的晚禱會。就是那一次的參與,心裡有種感動:為何「禱告」不也可以是一個「事奉」呢?就這樣地決定從「禱告」開始學習事奉。
過去的我從「恩賜」方面開始事奉,參與音樂事工、教導培訓、小組帶領等等,都是我「能」的事奉。而且這些事奉性質都是「人前」、「台前」的高位事奉。如今的我卻想要從「低」做起、從「少」開始、從「沒興趣」學習、從「沉悶」成長。
我漸漸意識到事奉真正的意義,是去經歷上帝給我們的恩賜和禮物。不是上帝給我們恩賜去事奉,而是藉著事奉去經歷上帝要給予我們的恩賜;這些屬靈的恩賜並不是那些什麼才幹、學問、技能或口才等等,而是在基督裡所結的聖靈的果子(請留意這些聖靈果子大多是「群體性」的德性,而非「個人」)。在事奉過程中上帝讓我們經歷了不同的喜怒哀樂、高處低谷、傷害、衝突、批評等,無非在於塑造我們成為上帝要我們成為的人: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 溫柔、節制;這些德性應是教會的群體德性,在基督肢體的事奉中有血有肉、活生生地彰顯出來。
我不會忘記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談完關於「屬靈的恩賜」後,接著提出的一段美麗的話:
「我若能說人間的方言,甚至天使的語言,卻沒有愛,我就成為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我若有先知講道的能力,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齊備的信心,使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了甚麼。 我若將所有的財產救濟窮人,又犧牲自己的身體讓人誇讚 ,卻沒有愛,仍然對我無益。」(哥林多前書 13:1-3)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