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這勞動節的假期中,應該不會有許多城市工作人願意獨自地呆在家裡度過,也許對於忙碌的工作人來說,這樣的度過方式不是所謂的「人生」,一種沒有意義的人生。這也顯示了一種城市社會的現象和趨勢,即現代人幾乎無法停下其腳步而不活動;繼續活動已成為一種生活意義的象徵,讓人能夠感覺到自己還存在著的一種意涵,相反之,停止活動好像停止生產一樣,沒有帶來任何的成果和生產,感覺自己沒有用似的。因此,它叫你繼續地活動,因為活動將讓你的人生變得有意義。
新加坡可說是一個以購物廣場或經濟消費為導向的社會,人民除了週日是工作人身份,週末就轉變成購物消費人。在這裡,除了購物廣場,還是購物廣場,最為代表和象徵性,無疑就是購物天堂的烏節(Orchard),集聚了許許多多不同的大型購物廣場,也許消費者用一整天的時間也未必能夠逛盡整個烏節。其實,這當中也存在著一些矛盾的東西:雖然到處都是許多不同的購物廣場,但是它們都在銷售幾乎是同樣的物品和服務,甚至在品牌上的相同。看來,聰明的商家甚至願意在隔壁另一間廣場開設另一間分店,讓消費者不管到了哪一間廣場,都逃不過它們品牌的那份召喚和無處不在。
走在人群總多的廣場里,可以發現許多的廣告和訊息,甚至還有可能接收到一些服務人員遞給你的「福音單張」,告訴你今天在這裡為你而存在的好消息,不容錯過的大好機會,而且你必須立刻行動和做決定,因為就只有今天今時的唯一機會。老實說,這些東西有一些是你從未看過想過,也許是你第一次接觸,這單張就引導你去一個方向,因為其實你來到廣場的那一刻,你並不知道要去哪裡或做甚麼。你的背後意識告訴你:「到了購物廣場,你就會知道要做甚麼和去哪裡,也許到時候必然會有人引導你該去的方向,而你將發現新的事物和驚喜」。
新加坡的報章,大篇幅都佔滿了鼓勵消費的廣告,建議你許多好消息和值得興奮的事情。也許相對於當今充滿許多壞消息的社會裡,好消息的消費廣告成為一種平衡,讓報章所報導的許多壞消息可以在好消息的廣告下變得不那麼糟糕,甚至叫人遺忘和忽略。不論世界變得怎樣,你還是可以繼續消費,因為只有消費才能夠影響你的生活,甚至你的存在。
看來,我們正在談論的,也許就是「消費」。形容這時代社會為「消費社會」,相信許多人都不會反對這說法。消費已漸漸成為現代許多的標誌。比如:一個社會的繁榮,不再是看他們所儲蓄的財富,而是他們的消費能力。越是消費越多的社會,越是被認為是發展和進步的社會,這是為何西方總是看起來那麼進步和繁榮,雖然實際上西方未必比東方人特別有財富。
消費也成為一種社會差異的標誌:在這到處充滿陌生人的現代城市社會,消費物品成為了影射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階級的外在記號,也是一種社會可信賴的指標。對於一個你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你也許需要從他的外在物品來認定其身份和地位,也是值不值得信賴和安全的一個人。
行走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社會中,逛街、搭巴士地鐵、餐廳進食等,你不停在觀看人,你也不停在被人觀看。與其說那是觀看,不如說它算是一種遊覽(Browse),快速掃描式的遊覽。通常你不會認真地觀看一個陌生人,也不會看著那人超過五秒。在一種陌生人與陌生人的關係裡,眼神之間的接觸是相當敏感,因為這樣的眼神接觸將會產生腦海裡的許多不知所謂的想法。也許我們只想要快快簡單地眇一眇,從那簡單的一眇中對那人產生一個第一眼印象,這就是人對他者的好奇心。因此,你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在這簡單的一瞬間中。由此可見,人們就會因此在其外在身上嘗試建立本身的社會身份和階級,這是一種人的社會認同之需要。你偶爾會發現,當人們看著你的時侯,他們不只是看你的面孔和眼神,通常他們總是從你的上到下的掃描一次,從你的整體性發現你的「印象」,以對你產生一種社會身份的認同。諷刺的,其實你也許也願意他們如此羨慕地看著你,以藉此來保持一種你我的差異性。
如果人們不消費,人們可以做甚麼?消費是否成為一種現代的生活方式和潮流?假期到了,你會打算做甚麼?到購物廣場逛逛?一頓美好的晚餐?一部娛樂性的電影?一趟悠閒散心的旅行?你可以有各樣各式不同選擇的消費方式,只要你找到合心意的選擇,因為你是顧客,你有權利選擇和要求你心裡想要的,這就是消費帶來的一種權利和自由,甚至可說是一種魔力。
我並不是在提倡「反消費主義」,也認為「消費」在現代社會裡是難以避免的。但我們要問的是:「我們應該如何思考消費?」基督信仰要求我們不應該被某個事物轄制,反而應該要正確地去克服它所帶來的一種對人們心靈的轄制能力。
在新加坡這幾年的觀察中,我認為最顯著的現象就是星期日作為「基督教的主日」和「悠閒週末天」概念之間的張力和衝突。通常看到的現象:主日崇拜後的活動,就是購物商場式的餘興活動;主日崇拜後的地方,就是購物中心。購物商場成為了我們另一個心靈需要的地方,提供我們一種好像需要解放的自由,也許這是在宗教信仰裡所壓制的,或是找不到的東西。電影、購物、逛街,以及許多可以找到的娛樂性活動和事物,都是後主日崇拜的選擇項目。因此,我們會問的:主日崇拜後,我們會做什麼,去什麼地方,甚至我們帶著什麼心情度過這天?
有人曾問:基督徒星期日主日不可以工作嗎?聖經教導信徒要放下工作,來到主日崇拜一起來敬拜。如果全世界的人按照這個教義去履行,那麼你也許無法找到任何商業的活動在進行著。更重要的,當基督徒要求安息日主日卸下工作休息安靜,但是我們的後主日崇拜的行動卻正在促進商業活動的蓬勃運作,那我們豈不是自相矛盾嗎?無可否認,我們現代的社會視星期日為假期週末,是一個值得好好享樂和悠閒的寶貴一天,因此我們也意識到我們這群城市工作人需要一個自我紓解的管道,讓我們可以透過娛樂性質的活動,找到在面對工作壓力的方法。讓我們再次回到信仰的問題,主日崇拜聚會是否能夠幫助信徒找到一種精神上的解放?還是它只是意味一種安慰性的解藥,暫時麻醉你的傷口,猶如宗教的鴉片,而你最終還是需要到別處另尋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放自己的心情和壓力?消費性娛樂也許就是另一可行的方案。
另一個值得反思的教會現象,乃是在於信徒的外在形象:衣著打扮。我相信這一點的確是爭議性的,但是我認為有必要去作處境性的反省和檢討。我所要探討的,不是那些潮流另類和不端莊的衣著打扮,而是信徒非常專業和上等的裝扮。這樣的現象,應該只有一些城市教會,甚至那些大型教會才會出現的情況。通常你會發現這些教會的侍奉和工作人員都穿著整套西裝,顯示一種專業的形象。而普遍上,普通信徒也會穿得或打扮得比平日特別好看,這是由於我們大多數都被教導這是一種對上帝的尊敬。
我想,若教會希望可以吸引這些人進入教會並自在地投入在其中,教會也許需要再次思想耶穌的形象:拿撒勒人耶穌是屬於貧窮階級的人。這也是為何耶穌總是能夠容易認同那些被人看不起的人,也容易讓這些人親近他,因為他就是與他們一伙。我認為專業性的打扮也許容易吸引那些專業人士,得到那些人的認同,但是卻會失去另一群相反的群眾。我想問的:工作人員專業性的打扮,就代表著對上帝的尊敬嗎?或是讓會眾對工作人員有一種好感?我認為都不是絕對的,反而有時候它讓工作人員有一種優越感,從外在打扮顯示一種身份上的差異,一種你我的「事奉者-會眾」的差異。至於會眾的漂亮裝扮,有可能無意識地促使他們有「崇拜後去逛街」的想法,也許。這都值得教會去反思的課題。
對於「消費」這課題,基督教會是時候重新看待。人們,包括基督徒都生活在消費為主的社會中,我們都是消費人,我們每天都在進行消費,我們每天都在想著消費,甚至我們有時候被消費著。「消費」取代了宗教,成為現代社會的新宗教信仰,人們都擁護著它,而傳統的宗教將等待著被消費的命運。
多麼神奇啊!這世間有多少物品!
多麼漂亮的商品!多麼美麗的新世界!
多少的消費者在裡面啊!
多麼漂亮的商品!多麼美麗的新世界!
多少的消費者在裡面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