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 被處死於煽動罪名下的政治犯耶穌?

      這幾天再次翻看《馬可福音》,專注在耶穌受難的事跡時,也發現耶穌被處死的政治性一面。馬來西亞政府這兩個月裡以煽動法令逮捕了許多「政治犯」,這也讓我在閱讀馬可福音時一直湧出了無奈的感觸,不禁地問:耶穌也是被政權處死的政治犯? 關於拿撒勒人耶穌的歷史,有一點可以很確定的:耶穌是在企圖煽動羅馬政府的罪名下被處死,這可以輕易從耶穌被處死的方式看出:被釘死在十字架。這是羅馬政權如何處置那些企圖推翻和反抗羅馬政府的一種殘酷方式,作為嚴厲的警告。 四福音如何記載耶穌的受難和被處死的經過,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不是為了傳福音的用途,而是「重新」記載和推翻這段歷史。我相信耶穌在這罪名下被羅馬政權判死的「事實」對當時早期的基督教來說是件蠻「尷尬」的事:他們的創辦人因試圖推翻政府而被處死。那些跟隨他的人也肯定被羅馬認為是一群反政府的政治組織。 我們要嘗試想像對當時住在猶太的大眾來說,當時的他們並沒有我們現在手上的福音書可以參考。他們對耶穌那段被處死的歷史只能按照當時所看見的處刑方式:被釘十字架。就如今天當我們看到某些人被判死刑,大概猜到這位囚犯的可能罪名。十字架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是帶有明顯的政治意涵,因為猶太的律法傳統裡是沒有釘十字架這種刑罰。 對於當時的基督教來說,最要緊的乃是重新詮釋這個歷史事跡,即「耶穌死於政治犯」這事實。馬可福音作為最早的福音書記載,可以看得出馬可在敘事耶穌受難受死的過程所企圖重新推翻這段歷史的主流詮釋:耶穌並不是個企圖推翻羅馬的政治犯。 可能有些人也會跟我有這樣的疑問:耶穌死後那段幾十年的時間,為何沒有一個耶穌的跟隨者,甚至耶穌本身的門徒記載耶穌的事跡,直到大約六七十年後的馬可寫了第一本的福音書?若從當時可能的政治情況去理解的話,也許任何一個嘗試推翻這事實(耶穌是政治叛徒)的記載將會面對羅馬政權的對付,恐怕與耶穌同樣的下場。相信馬可福音的記載主要是為了當時的基督徒內部群體,而非傳福音的用途。 我們可以再想像一點:當時被羅馬統治的猶太人中,也有一群反抗者(耶穌的門徒中也有一個),除了耶和華上帝,他們堅決不服從於任何權柄,因此他們採取政治性的抗爭,試圖用暴力對抗羅馬政權。當時被處死於十字架的幾乎都是這些反抗者,十字架暗示著這些反抗羅馬政權者的最終下場。所以,當時的基督徒若重述耶穌之死時所可能想到的畫面:與那些反抗羅馬者的下場一樣。 那麼,耶穌的哪個行為或言語給他帶來了這項煽動罪名?這裡我們必須清楚一點:煽動罪名是政治性的,也就是說對政府和國家帶來安全穩定問題,比如煽動人民對抗政府(我不清楚馬來西亞總警長以煽動法令所逮捕的上百個「煽動者」是否真的帶給國家安全問題)。按照路加福音的記載,他們把耶穌帶到羅馬高官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說:「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凱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當來到彼拉多面前,這些祭司長需要找出有關政治性的罪名來控告耶穌,因此耶穌被控告:誘惑人民禁止納稅給羅馬政府,並宣告他是「基督」,即彌賽亞(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彌賽亞是即將來到的王,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的統治,打倒羅馬政權)。耶穌十字架上的罪名牌子:猶太人的王。 若你有留意耶穌被審問的過程邏輯細節,(跟我們的總警長和政府很相似),你會發現那些猶太領袖對耶穌的控告罪名是不一致的。在他們首先審問耶穌時所用的罪名是宗教性的「褻瀆上帝」(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而當來到彼拉多面前時卻用政治性罪名(誘惑人民不納稅給凱撒)。 那些想把耶穌置於死地的宗教領袖,其最終目的是想辦法將耶穌弄上政治刑罰,用政治性而非宗教性罪名將耶穌除去。在猶太的律法裡,宗教性罪名的死刑方式:用石頭丟死罪犯,比如那些犯姦淫或說了褻瀆耶和華的話的罪犯(相信這對馬來西亞人將會不陌生,尤其最近爭議性的伊斯蘭刑事法)。馬可的敘事方式企圖淡化了耶穌是政治犯的描述,而明顯看得出他將重點轉移到「那些想陷害耶穌的猶太宗教領袖」,這尤其可以從「彼拉多找不出耶穌有罪」看出來。彼拉多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 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相信這段記載也可能間接地帶來「猶太人上幾世紀中被屠殺」的噩運) 我個人認為:馬可所關心的主要是將耶穌之死的最終責任帶回到那群猶太領袖身上,而不是羅馬政權。你不難發現馬可記載中許多關於「那班人想要陷害耶穌,套耶穌的言論來抓他的把柄」的暗示。耶穌所傳揚和活出的天國福音,嚴重地挑戰和打擊了那群猶太領袖的利益,群眾越擁戴和聽從耶穌,他們越覺得自身的地位受威脅。 馬可也企圖在耶穌受死的故事最後中帶出這樣的意圖:那些猶太領袖嘲笑將死的耶穌,而羅馬的百夫長卻看見「這真是上帝的兒子」。透過馬可的記載,至少對當時在羅馬的基督教來說是種安慰和鼓勵,耶穌的死,不是因為政治罪名,連彼拉多都認為耶穌是無罪的而企圖救他,而真正的推手是猶太領袖。 比起猶太領袖,福音書的記載似乎較少談到耶穌對羅馬政權的看法,也許有人會問:耶穌是否贊同反抗羅馬政權?而彼拉多正是要弄清楚這個問題。 當耶穌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審訊時,彼拉多嘗試從政治角度去審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的回答是清楚和關鍵性的。「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彼拉多應該是明白這話的涵義,因此他才會繼續問道:「這樣,你是王嗎?」彼拉多明白耶穌的回答並不是否認他是王,而是否認他的國度是來自這世界的國度。耶穌所體現的國度不像是羅馬的國度,不像這世界的其他任何國度;耶穌的國度乃是一種超越羅馬的國度,超越一切世俗政權的國度。 這樣的國度治理方式已回答了為何耶穌被拒絕和最終被害。雖然耶穌國度的政治被拒絕,甚至被不公義的政治而打壓,然而上帝是信實和公義的。上帝叫耶穌從死裡復活,正是這個復活的意義,讓委身於基督國度的跟隨者能夠有能力去活出天國的生命。我們需要思考一點:若耶穌是按照世俗國度的方式,他是不會被拒絕和受難。面對暴力的侵害,耶穌選擇了受苦;面對敵人的攻擊,耶穌選擇了寬恕。這看似不合理不受世界歡迎的方式,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已向我們展示的生命。 若基督因著他所體現的天國方式而被拒絕和受逼迫,那麼,我們不難了解,當教會選擇忠於這位基督時,他必然發現自己因著基督而受逼迫和被攻擊。這正是耶穌所宣揚的天國福音:「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當我們發現今天的教會活在安逸和免受逼迫拒絕時,這是否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反思:教會是否正活出基督天國的福音? 在那之前的巴勒斯坦只有兩種猶太人:一種心態上臣服羅馬,一種想著推翻羅馬。但那位來自加利利的耶穌,卻帶出了裂天而降的第三種聲音:超越羅馬,而超越羅馬,非屬世的道路。

Powered by Blogger.
27 September 2012
Isaac Goh 加恩

陳綺貞的〈魚〉:如果你只有七秒的記憶




















你聽過陳綺貞嗎?你聽過陳綺貞的歌嗎?
你如何聽陳綺貞?你如何聽陳綺貞的歌?

陳綺貞,一位非常獨特的創作女歌手。

陳綺貞如此形容她的歌:我的歌就如一面鏡子。

有人說,陳綺貞的歌詞逐漸走向抽象。

有人解釋說,那是因為陳綺貞曾主修哲學,所以這是她的哲思表現。
可是她卻笑說,這些都跟哲學毫無關係。

「如果感覺我的歌詞隱晦,可能是因為,大家都長大了。我小時候就會寫些擬人的短詩,比如鋼琴跟手、鉛筆和橡皮擦之類的。寫〈太陽〉時就是很無聊地想,如果太陽是人,他在想什麼?如果人是太陽,他又會有什麼感覺?這樣講有點白痴,但就是孩子式的跳躍想法,是童年起就陪伴我至今的一種思考樂趣

我個人特別喜歡陳綺貞的〈魚〉。
第一次聽見時就已喜歡上這首歌。再仔細地留意它的歌詞,覺得那是幅特別和夢幻的畫面。

若你曾聽過這首歌,你也許會發現,歌詞中竟然沒有一個「魚」字,就連一個關於「魚」的形容詞也無法找到。YouTube去找來MV看看,也沒發現什麼關於「魚」的畫面和事物。

為什麼這首歌曲會叫做〈魚〉?其英文的歌名卻叫做〈The Edge〉。

在接受訪問時,陳綺貞如此形容這首歌:
「這是2008年過年時寫的。那陣子聽人說,魚的記憶只有七秒,我就幻想,那魚缸裡的魚不就每天都在認識新的朋友嗎......牠們不覺自己被關著,因為沒有記憶,那麼,我想當魚嗎?」

透過這首〈魚〉,陳綺貞嘗試唱出人跟魚的差別,在於「自由和抉擇」,
例如在歌詞裡所描繪的,人可以看見日出和日落,可以選擇探索海洋和太陽,
但魚卻做不到......

「關於重生或墮落、自由或束縛,我用海洋跟太陽兩個截然不同的抉擇去說明。當我們遇到巨大的人生轉變時,而選擇的兩者是完全無法相容的時候,而你必須要變成另外一種狀態,你才有辦法融入你的選擇時,你會怎麼做?」
    
「我家有養魚,總共有三十五條,什麼魚都有,魚缸很小。記得神仙魚有自殺過兩三次,就是買回來以後都會先放到塑膠袋讓它習慣水溫,等到放了出來它以後,晚上聽到聲音。原來它跳出來了,跳在地上一直垂死掙扎。於是把它放回去,但隔天它又跳出來。我想,它可能不想當魚吧,它想當人吧 我不知道。」
    
一種選擇,它可以是兩種不同的方向
有時候你我也許覺得正處在一種邊緣(Edge)的狀態
就是每個人常常會在生命的某個程度覺得自己在一個選擇的懸崖
你要繼續回到過去的生活,也許它會是很痛苦的
但是你也可選擇跳進去另一個全新的、從來你不曾想像過的、一個未知的位

陳綺貞當初在寫這首歌的時候,也正是她面對關於抉擇掙扎的時候:
「寫這首歌是我人生遭遇最低潮的時期,生活裡遇到很不開心的事,讓我幾乎想放棄音樂這條路。那天,我獨自在家煮湯,看著窗上霧氣反射的自己,突然想到些什麼。如果我選擇另一種人生,會不會比較快樂呢?後來,坐在椅子上邊想邊寫,最後竟然就大哭起來。

對於陳綺貞來說,創作,可以說是她情緒出口。
虛弱的時候,筆和吉他成為她的依靠;
更多時候,創作的理由,是讓她可以為自己尋求片刻的領悟
因此,不斷用創作捕捉生命的一眼瞬間,那片刻如此真實和清澈。
鏡子一樣,聽著她的歌,你會看見當下的自己

〈魚〉(The Edge

我坐在椅子上 看日出複活
我坐在夕陽里 看城市的衰弱
我摘下一片葉子 讓它代替我
觀察離開後的變化
    
曾經狂奔舞蹈貪婪的說話
隨著冷的濕的心腐化

帶不走的丟不掉的讓大雨侵蝕吧
讓他推想我在辯解奮不顧身掙扎
如果有一個懷抱勇敢不計代價
別讓我飛 將我溫柔豢養
    
帶不走的留不下的我全都交付他
讓他捧著我在手掌自由自在揮灑
如果有一個世界渾濁的不像話
原諒我飛 曾經眷戀太陽
    
帶不走的丟不掉的讓大雨侵蝕吧
讓它推想我在辯解奮不顧身掙扎
如果有一個世界渾濁的不像話
我會瘋狂的哀傷


我是人,渴望有魚的自由,卻又害怕變成魚之後我要拋棄人類的回憶本能。我開始反省人生,覺得一塌糊塗,連自己都照顧不好。那一過年很冷,我坐在椅子上,看出去是黃昏,寫下《魚》的歌詞,也是我的心情:如果有一個懷抱勇敢不計代價,別讓我飛,將我溫柔豢養那是我渴望的勇敢。 (陳綺貞語)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6 comments:

  1. 好介绍,我好久都不听中文歌了,这首听了不会腻。

    ReplyDelete
  2. 听了两遍这首你特别喜欢的歌,却是越听越心酸,心疼着这个有着这样一种心情的人。

    ReplyDelete
  3. I enjoyed this read! Thank you for writing this:)

    ReplyDelete
  4. I like your analysis of this song. May I share this to my Facebook?

    ReplyDelete

Item Reviewed: 陳綺貞的〈魚〉:如果你只有七秒的記憶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