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23 September 2013

亞伯拉罕獻祭以撒:信心之父?迷信之父?

引言

在剛過的主日崇拜,證道信息引用了《創世記》221-4:亞伯拉罕獻祭以撒」的故事,探討關於耶和華以勒的教導。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段舊約故事,除了因為故事中的其中一個重要角色以撒Isaac)是我的英文名稱,也因為這故事背後的信仰信息是帶有震撼性的力量。每一次思考這個故事,我始終還是難以完全理解和體會當中許多細節所帶來的反思。

這位幾乎要殺害自己親生兒子的信仰瘋狂者亞伯拉罕與那些為自身信仰和上帝癲狂的宗教恐怖分子有差別嗎?

這位一直被慈祥父親疼愛的以撒,在被父親親手綁起來要被殺害的時刻,是如何面對這位突然變成陌生的父親?

以下是曾對這故事進行深入的神學反思的結果,靈感來自於德國神學家莫特曼的《盼望神學》,在此與讀者分享和彼此學習。



游牧列祖的信仰:帶著應許的信仰

從亞伯拉罕的整個信仰路程中,不難發現亞伯拉罕所經歷的上帝是一個給人應許的上帝。這是一種帶著應許的信仰:上帝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族本鄉到上帝所應許賜給他的應許之地,為此他展開一個游牧為主的生活方式,朝向未知將來旅程。游牧民族的宗教是應許的宗教,生活在不斷遷移的世界中。之後,上帝也給予亞伯拉罕更大的應許,應許他必成為大國,成為萬國之父,萬國要因他得到上帝的祝福,他的後裔子孫將如海灘上的沙一樣眾多。也許亞伯拉罕當時無法具體明白這應許的內容,這是因為年老的他還未有孩子,但他還是相信這位應許的上帝,並盼望這應許的到來。上帝最終應許了亞伯拉罕一百歲一兒子以撒,而以撒將會是那繼承上帝應許的後裔,以撒的後裔才是成為大國的後裔。

亞伯拉罕的信仰似乎建立於那應許人的上帝的信實性,以及他對應許所堅持下去的盼望。從亞伯拉罕的故事中,我們也許會發現:亞伯拉罕所領受的應許,有些是那當前所看不見的、尚未實現的將來應許(進入應許之地、眾多的子孫後裔、成為萬國之父、萬國萬民因他得福等等),有一些則是當下看得見的、可經歷的,並實現於現實當下的應許(亞伯拉罕年老生以撒)。因此,我們可以如此總結游牧列祖亞伯拉罕的信仰為:處在領受了上帝的應許並正在途中邁向那「看不見的盼望」的將來應許的游牧生活。


亞伯拉罕獻祭以撒:信心之父?迷信之父?

我們可以從以下《創世記》221-4的記載理解:
這些事以後,上帝試驗亞伯拉罕,對他說:亞伯拉罕啊!他回答:我在這裡。」上帝說: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所愛的獨生子以撒,到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獻為燔祭。亞伯拉罕清早起來,預備好了驢,帶著兩個童僕和自己的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獻燔祭用的柴,就起程到上帝指示他的地方去。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觀望,遠遠地看見了那地方。 亞伯拉罕對他的童僕說:你們和驢留在這裡,我與孩子要到那邊去敬拜,然後回到你們這裡來。亞伯拉罕把獻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的身上,自己手裡拿著火與刀。他們二人一起向前走的時候,以撒問他父親亞伯拉罕說:爸爸!亞伯拉罕回答:我兒!有甚麼事?以撒說:你看,火與柴都有了,可是獻燔祭用的羊羔在哪裡呢?亞伯拉罕回答:我兒,上帝自己必親自預備獻燔祭用的羊羔。於是二人繼續一起前行。 他們到了上帝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就在那裡築了一座祭壇,擺好了柴,捆綁了自己的兒子以撒,就把他放在祭壇的柴上。 亞伯拉罕伸手拿刀,要宰殺自己的兒子的時候,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亞伯拉罕,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回答:我在這裡。天使說:不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一點也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為你沒有留下你的獨生子不給我。亞伯拉罕舉目觀望,看見一隻公綿羊,兩角扣在稠密的小樹叢中;亞伯拉罕就去取了那隻公綿羊,把牠獻為燔祭,代替自己的兒子。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
這裡稍微簡單地做故事背景的介紹:亞伯拉罕在聖經中被視為「信仰」的英雄和戰士,他被猶太人稱為國家之父及信仰典範。亞伯拉罕於百歲時,上帝應許賜給他一個兒子──以撒。時間飛逝,以撒在亞伯拉罕的疼惜與教養下,漸漸長大成人。就如同他父親亞伯拉罕對上帝的敬畏一樣,以撒也一樣信任及服從其父親。有一天,上帝要試驗亞伯拉罕,命令他將自己的獨子以撒獻上成為祭物給上帝。換句話說,上帝要求亞伯拉罕將以撒殺死,獻上成為燔祭。以撒將會成為獻祭的犧牲物,而且其親生的父親亞伯拉罕將會親手將他殺害並獻給上帝。

在這之前,讓我們從這起事件中找出一些可進行談論課題。

首先,上帝給亞伯拉罕一項「任務」:將以撒獻祭給上帝。這是一項不可思議和極度矛盾的宗教命令,因為這樣的行為違背了他作為父親的自然傾向和責任,而且它更違背了道德倫理的準則:不可殺害無辜者。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道命令是來自於他所認識的、所敬畏的那位滿有公義和憐憫的上帝。這位上帝怎麼可能吩咐他做出如此不公義和毫無仁慈的暴力行為?這是有關上帝和上帝的命令本身的問題。

第二,面對如此矛盾的命令,亞伯拉罕竟然默默地選擇遵行,甚至未曾開口向質問上帝和產生懷疑。單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確實無法理解亞伯拉罕能夠如此冷靜的真正原因,甚至他是否曾有過絲毫的猶豫和內心掙扎。這是有關亞伯拉罕內在心理狀態的問題。

第三,這是有關信仰的問題,即與上帝的信實性有關聯。那表現和代表著上帝信實性的乃是上帝的應許。如之前所提到的,亞伯拉罕的信仰是個「充滿應許的信仰」。即使在這段經文裡並沒有任何記載和顯示有關上帝應許的跡象,但我們可以從亞伯拉罕整個的信仰故事中看到關於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

「看哪,這就是我和你所立的約:你要作多國的父。...我已經立了你作萬國的父。我要使你極其昌盛,國度因你而立,君王必從你而出。 我要與你,和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成為永遠的約,使我作你和你的後裔的神。我要把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作永遠的產業,我也要作他們的神。」(創世記17:4-8
「你的妻子撒拉,真的要為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我要與他堅立我的約,作他後裔的永約。...我的約是要和以撒堅立的。」(創世記19:19-21
「因為以撒生的,才可以稱為你的後裔。」(創世記21:12


當信仰面對現實中的矛盾

若以上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要得實現,其中一個必要條件:亞伯拉罕的獨生子以撒。以撒的生死存活將影響這應許的實現,因為上帝已清楚應許說:從以撒生的才是「合格」的應許繼承人,即是承受上帝應許的後裔。若是如此,這產生另一個矛盾的問題:那位賜應許(這應許已指名道姓地聲明以撒是唯一的應許繼承人)給亞伯拉罕的上帝竟然要求亞伯拉罕將以撒殺死獻祭給上帝。這位以應許作為其信實屬性的上帝,是否言行一致、自相矛盾?亞伯拉罕是否會認為應許他的上帝原來是個出爾反爾的上帝?這是有關上帝的應許與現實中的衝突現象產生的信仰矛盾,這樣的矛盾可能導致最終對上帝的懷疑和絕望。

一般對這起事件的傳統解讀往往較著重於亞伯拉罕的信心和順服程度亞伯拉罕對上帝的愛勝於對其獨生子以撒的愛,以及亞伯拉罕對上帝完全毫無保留順服到底的信心。我認為這也許是由於教會一直以來傳講這故事的背後用意和意識形態:盼望透過此故事中亞伯拉罕順服上帝的信仰榜樣,教導信徒建立「愛上帝」和「順從上帝」的靈性生命。當然,這樣的解讀並無錯誤,只是認為有點把亞伯拉罕「聖人化」,而忽略了他更真實的一面,即信仰與現實的矛盾,以及人性的內在心理層面。我們也許會稱讚亞伯拉罕的信心行為,但坦白說若今天真有人跑來告訴你說,他也領受了與亞伯拉罕一樣的要求(比如說上帝要他與太太離婚,變成單身,以專心侍奉上帝),我們是否還會以同樣的讚揚去肯定那人的作為?我認為未必。

上述傳統解讀忽略了亞伯拉罕信仰中的應許部分,即是有關信仰建立在上帝的信實性的問題亞伯拉罕所盼望的應許的將來,以及他與那應許人的上帝的關係。為這起事件注入「盼望」的元素,將能展現出這事件的另一獨特面貌,為這起事件帶來不一樣的詮釋和理解。


亞伯拉罕信心的高峰:信仰的超越性和創造性

我嘗試以上述第三點的問題為論述的範疇,即有關亞伯拉罕所領受的應許的問題。「應許」是這起事件的關鍵點,因為以撒本身是上帝給亞伯拉罕應許的重要內容。以撒的存在將「保證」這應許的連續和實現的可能性。因此,上帝要以撒被獻祭的吩咐似乎有違背了這應許內容和運作的內在邏輯

以撒的「死」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死」;以撒的「死」在某種意義上將結束了一切:以撒的「死」將讓亞伯拉罕傷心地失去了所愛的兒子:心死;以撒的「死」將讓亞伯拉罕的內心良知受道德倫理上的譴責:道德上的死;以撒的「死」將使上帝的應許落空和中斷:上帝應許的死;以撒的「死」將顯示應許人的上帝的信實性受到質疑:上帝的信實的死;以撒的「死」也許最終將導致亞伯拉罕不再盼望上帝應許的將來而放棄信仰上帝:信仰的死(信仰的絕望)。

我對亞伯拉罕在面對如此的非一般「考驗」仍舊保持冷靜毫無猶豫的說法不表示認同,因為我認為信仰始終無法脫離神學思考。信仰尋求理解是信仰得以跨越的可能途徑,神學思考的停留是信仰邁向成熟的原地踏步。信仰因相信應許和那賜應許的上帝的信實而產生的盼望,將激發在信仰上「創造性」和「超越性」的新思考,開啟全新的可能性的將來。

讓我們來看看以下來自《新約》的一段經文:
因著信,亞伯拉罕在受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就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人,獻上了自己的獨生子;論到這個兒子,曾經有話說:「以撒生的,才可以稱為你的後裔。」 亞伯拉罕認定,上帝能使人從死人中復活,因此,就喻意說,他的確從死裡得回他的兒子。(希伯來書11:17-19)
上述經文的「光照」下,我們至少可以找到一個「簡單」的原因來回答我們的疑問:「那歡喜領受應許的亞伯拉罕竟然獻上那繼承應許的以撒」。《希伯來書》的作者如此詮釋這起事件,即亞伯拉罕「認定」一件事:上帝能叫死人復活。這樣的認定表示上帝(若上帝願意的話)能叫以撒從死裡復活。這樣的思考是亞伯拉罕「神學思考」的突破,他始終沒有放棄他一直所盼望所領受的應許。他的盼望奠基在上帝的應許上,以及對應許他的上帝的信實性。亞伯拉罕在他的信仰經歷上似乎再找不到任何比「上帝能叫死人復活」更好的理由。這裡的關鍵乃是他始終把握著上帝給他的應許,因着這信仰的盼望,亞伯拉罕的信心的超越成為可能,引領他的信心進入另一自由廣闊之境和高峰。看來,盼望更新了信仰使信仰再次衝破了所有界限所設下的不可能和矛盾
「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上帝」(羅馬書4:17
《羅馬書》的作者保羅為何對亞伯拉罕信仰作出這樣的結論?亞伯拉罕在他信仰的經歷中未曾經歷過上帝的「叫死人復活」,上帝也從來沒有向他啟示有關「叫死人復活」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在當時的人類歷史中從未曾出現「死人復活」這回事。我們可以這樣說:亞伯拉罕確實在這起事件中經歷了「叫死人復活」的上帝,至少「叫死人復活」成為了他信仰的巔峰。「上帝能叫死人復活」,就意味著「信仰的盼望」、「信仰的超越性」、「新事物的可能性」等。因此,保羅在其結論中的優先次序暗示了亞伯拉罕信仰的核心:叫死人復活。而這「叫死人復活」的信仰盼望激發了「使無變為有」的信仰創造性。亞伯拉罕在他的「神學」裡「創造」了「上帝能叫死人復活」。

也許我們會質問:亞伯拉罕所認定或盼望的「上帝能叫死人復活」這件事沒有發生在這起事件中,因為上帝在最後關頭阻止了亞伯拉罕殺害以撒的行為,扭轉了整個故事接下來的自然發展,戲劇性地把故事帶進另一個可能性。但希伯來書的作者認為亞伯拉罕在信仰內在深處的確經歷了「從死裡得回他的兒子」。雖然沒有發生「上帝能叫死人復活」,但這已成為亞伯拉罕信仰的另一個新起點,使他重新認識他所信仰的上帝,這是德國神學家莫特曼所言:「盼望一次又一次地更新信仰,讓信仰有活力,並且一再促使信仰的復興,使信仰得以堅持到最後」。也許我們可以如此詮釋亞伯拉罕所相信的「上帝能叫以撒(亞伯拉罕的後裔)復活」,它最終實現於在耶穌(亞伯拉罕的後裔)身上:上帝叫那被釘十字架的基督從死裡復活。那最終沒有發生的「亞伯拉罕獻祭獨生子(以撒),上帝叫以撒復活」,那應許人的並信實的上帝最終使它們實現在耶穌基督身上:「上帝獻上他的獨生子,並叫他從死裡復活」。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Item Reviewed: 亞伯拉罕獻祭以撒:信心之父?迷信之父?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