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 被處死於煽動罪名下的政治犯耶穌?

      這幾天再次翻看《馬可福音》,專注在耶穌受難的事跡時,也發現耶穌被處死的政治性一面。馬來西亞政府這兩個月裡以煽動法令逮捕了許多「政治犯」,這也讓我在閱讀馬可福音時一直湧出了無奈的感觸,不禁地問:耶穌也是被政權處死的政治犯? 關於拿撒勒人耶穌的歷史,有一點可以很確定的:耶穌是在企圖煽動羅馬政府的罪名下被處死,這可以輕易從耶穌被處死的方式看出:被釘死在十字架。這是羅馬政權如何處置那些企圖推翻和反抗羅馬政府的一種殘酷方式,作為嚴厲的警告。 四福音如何記載耶穌的受難和被處死的經過,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不是為了傳福音的用途,而是「重新」記載和推翻這段歷史。我相信耶穌在這罪名下被羅馬政權判死的「事實」對當時早期的基督教來說是件蠻「尷尬」的事:他們的創辦人因試圖推翻政府而被處死。那些跟隨他的人也肯定被羅馬認為是一群反政府的政治組織。 我們要嘗試想像對當時住在猶太的大眾來說,當時的他們並沒有我們現在手上的福音書可以參考。他們對耶穌那段被處死的歷史只能按照當時所看見的處刑方式:被釘十字架。就如今天當我們看到某些人被判死刑,大概猜到這位囚犯的可能罪名。十字架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是帶有明顯的政治意涵,因為猶太的律法傳統裡是沒有釘十字架這種刑罰。 對於當時的基督教來說,最要緊的乃是重新詮釋這個歷史事跡,即「耶穌死於政治犯」這事實。馬可福音作為最早的福音書記載,可以看得出馬可在敘事耶穌受難受死的過程所企圖重新推翻這段歷史的主流詮釋:耶穌並不是個企圖推翻羅馬的政治犯。 可能有些人也會跟我有這樣的疑問:耶穌死後那段幾十年的時間,為何沒有一個耶穌的跟隨者,甚至耶穌本身的門徒記載耶穌的事跡,直到大約六七十年後的馬可寫了第一本的福音書?若從當時可能的政治情況去理解的話,也許任何一個嘗試推翻這事實(耶穌是政治叛徒)的記載將會面對羅馬政權的對付,恐怕與耶穌同樣的下場。相信馬可福音的記載主要是為了當時的基督徒內部群體,而非傳福音的用途。 我們可以再想像一點:當時被羅馬統治的猶太人中,也有一群反抗者(耶穌的門徒中也有一個),除了耶和華上帝,他們堅決不服從於任何權柄,因此他們採取政治性的抗爭,試圖用暴力對抗羅馬政權。當時被處死於十字架的幾乎都是這些反抗者,十字架暗示著這些反抗羅馬政權者的最終下場。所以,當時的基督徒若重述耶穌之死時所可能想到的畫面:與那些反抗羅馬者的下場一樣。 那麼,耶穌的哪個行為或言語給他帶來了這項煽動罪名?這裡我們必須清楚一點:煽動罪名是政治性的,也就是說對政府和國家帶來安全穩定問題,比如煽動人民對抗政府(我不清楚馬來西亞總警長以煽動法令所逮捕的上百個「煽動者」是否真的帶給國家安全問題)。按照路加福音的記載,他們把耶穌帶到羅馬高官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說:「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凱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當來到彼拉多面前,這些祭司長需要找出有關政治性的罪名來控告耶穌,因此耶穌被控告:誘惑人民禁止納稅給羅馬政府,並宣告他是「基督」,即彌賽亞(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彌賽亞是即將來到的王,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的統治,打倒羅馬政權)。耶穌十字架上的罪名牌子:猶太人的王。 若你有留意耶穌被審問的過程邏輯細節,(跟我們的總警長和政府很相似),你會發現那些猶太領袖對耶穌的控告罪名是不一致的。在他們首先審問耶穌時所用的罪名是宗教性的「褻瀆上帝」(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而當來到彼拉多面前時卻用政治性罪名(誘惑人民不納稅給凱撒)。 那些想把耶穌置於死地的宗教領袖,其最終目的是想辦法將耶穌弄上政治刑罰,用政治性而非宗教性罪名將耶穌除去。在猶太的律法裡,宗教性罪名的死刑方式:用石頭丟死罪犯,比如那些犯姦淫或說了褻瀆耶和華的話的罪犯(相信這對馬來西亞人將會不陌生,尤其最近爭議性的伊斯蘭刑事法)。馬可的敘事方式企圖淡化了耶穌是政治犯的描述,而明顯看得出他將重點轉移到「那些想陷害耶穌的猶太宗教領袖」,這尤其可以從「彼拉多找不出耶穌有罪」看出來。彼拉多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 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相信這段記載也可能間接地帶來「猶太人上幾世紀中被屠殺」的噩運) 我個人認為:馬可所關心的主要是將耶穌之死的最終責任帶回到那群猶太領袖身上,而不是羅馬政權。你不難發現馬可記載中許多關於「那班人想要陷害耶穌,套耶穌的言論來抓他的把柄」的暗示。耶穌所傳揚和活出的天國福音,嚴重地挑戰和打擊了那群猶太領袖的利益,群眾越擁戴和聽從耶穌,他們越覺得自身的地位受威脅。 馬可也企圖在耶穌受死的故事最後中帶出這樣的意圖:那些猶太領袖嘲笑將死的耶穌,而羅馬的百夫長卻看見「這真是上帝的兒子」。透過馬可的記載,至少對當時在羅馬的基督教來說是種安慰和鼓勵,耶穌的死,不是因為政治罪名,連彼拉多都認為耶穌是無罪的而企圖救他,而真正的推手是猶太領袖。 比起猶太領袖,福音書的記載似乎較少談到耶穌對羅馬政權的看法,也許有人會問:耶穌是否贊同反抗羅馬政權?而彼拉多正是要弄清楚這個問題。 當耶穌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審訊時,彼拉多嘗試從政治角度去審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的回答是清楚和關鍵性的。「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彼拉多應該是明白這話的涵義,因此他才會繼續問道:「這樣,你是王嗎?」彼拉多明白耶穌的回答並不是否認他是王,而是否認他的國度是來自這世界的國度。耶穌所體現的國度不像是羅馬的國度,不像這世界的其他任何國度;耶穌的國度乃是一種超越羅馬的國度,超越一切世俗政權的國度。 這樣的國度治理方式已回答了為何耶穌被拒絕和最終被害。雖然耶穌國度的政治被拒絕,甚至被不公義的政治而打壓,然而上帝是信實和公義的。上帝叫耶穌從死裡復活,正是這個復活的意義,讓委身於基督國度的跟隨者能夠有能力去活出天國的生命。我們需要思考一點:若耶穌是按照世俗國度的方式,他是不會被拒絕和受難。面對暴力的侵害,耶穌選擇了受苦;面對敵人的攻擊,耶穌選擇了寬恕。這看似不合理不受世界歡迎的方式,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已向我們展示的生命。 若基督因著他所體現的天國方式而被拒絕和受逼迫,那麼,我們不難了解,當教會選擇忠於這位基督時,他必然發現自己因著基督而受逼迫和被攻擊。這正是耶穌所宣揚的天國福音:「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當我們發現今天的教會活在安逸和免受逼迫拒絕時,這是否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反思:教會是否正活出基督天國的福音? 在那之前的巴勒斯坦只有兩種猶太人:一種心態上臣服羅馬,一種想著推翻羅馬。但那位來自加利利的耶穌,卻帶出了裂天而降的第三種聲音:超越羅馬,而超越羅馬,非屬世的道路。

Powered by Blogger.
17 October 2014
Isaac Goh 加恩

KL搭車記:以貌取人的天性

今天又一次從吉隆坡乘搭巴士回家鄉,總會有人建議我自己開車,或是搭飛機更為方便。我總是開玩笑回應:我習慣了背包客的方式。

來到TBS車站,看見兩位貌似中國人的遊客似乎在尋求幫助。也許警察的回答無法解決他們的疑惑,於是我上前接觸這兩位來自上海的中年男子。發現我能說出好的中文,他們也意外驚喜。幫他們查詢酒店的地點後,建議他們乘搭快鐵到吉隆坡中心的KLCC,酒店就在附近。一邊和他們聊著天,介紹自己和指導他們如何前往酒店,一邊帶著他們走去快鐵站買票。

在交談中,總會經常問起的兩道問題:你是從哪裡來?你要往那裏去?這兩道其實關係到哲學和宗教思考的人生問題,都一直提醒我們關於「存在」意義的思考:我到底從哪裡來?我將往哪裡去?

幫助遊客是我非常願意做的事,這偶爾勾起我在旅行中受到他人幫助而充滿感激的那種心情。送走他們後,回到車站買票回家,才發現TBS並沒有太多北上的巴士。最終我決定搭快鐵到市中心的Puduraya搭車,那裏可以輕易找到立刻出發的北上巴士。相比Puduraya車站,我較喜歡TBS,不只是因為TBS乾淨整齊方便,而且在TBS你絕對不會遇到像在Puduraya車站不斷被人前來「逼問」你要去哪裡。我不喜歡被人「過度關心」。

回到快鐵站,遇到一個看似20歲左右的印度青年,他似乎不懂如何買票,於是我嘗試幫助這位穿著有點邋遢的外勞(也許我心裡認為他是外勞)。我不懂他說的「Masjid India」。當我嘗試確定地問他是否指「Masjid Jamek」時,他好像聽不懂般地輕輕點頭。我也不管這麼多的幫他買了Masjid Jamek的票。

在月台等著快鐵時,只見他詢問周圍的印度人,我相信他仍有疑惑,也許我這個不用種族的華人真的給他一種「不太願意幫助」的感覺,也或許同族人比較容易溝通和感到親切。之後我一直在想:也許剛才我應該多做一點,至少問他地址,或是有聯絡人,我可以查詢清楚。比起之前那兩位上海中華遊客,我的態度明顯存有偏見之嫌。

這樣的事件更叫我確定人天性眼中的「有色鏡片」:以貌取人。即使我們常被教導和提醒勿要以外表、種族、國籍、物質去認知一個人,但我們總是很自然地一再戴上那副「有色眼鏡」看人。這讓我想起在新加坡生活時經常留意到的現象:上了巴士或地鐵,我總會留意看看位子,並選擇坐在讓我們感到「舒服自在」的人旁邊,即穿著整理漂亮的上班族和專業人士,而不是穿著邋遢骯髒的外勞或勞工。雖然說表面上我們都接受馬來人和印度人,但我們都希望坐在旁邊的是與我們相同的華人。

有色眼鏡「幫助」我們去保護自己,也建立自己的虛榮感。面對充滿陌生人的城市,它告訴我們誰是安全的、可信任的、友善的。它也告訴我們誰是較有文明的、有財富的、有道德的。西方人一般上給予我們這樣的印象和感覺。比起亞洲,去歐洲旅遊就是會讓我們感覺特別有優越感、文明。與英國遊客談話,跟與孟加拉外勞談話在優越感上肯定給我們兩極的感受。

我又想起剛才在Puduraya看到的許多行乞的。我相信多數的我們都好像我剛才這樣的「五秒接觸」:拿出零錢、放在杯裡。我們很少會花上超過十秒的接觸,這讓我們感覺不自在。

處在「以貌取人」趨勢的社會裡,基督教會更加要謹惕,以免同樣陷入其中。試問聚會結束後,多少次我們主動去接觸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試問教會活動裏的許多愛宴、聚餐,有多少次邀請那些不配的有需要者一起享用基督的宴席?

耶穌的比喻提到:「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 」(路加福音 14:21)

信徒雅各也提到:「我的弟兄們,你們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就不可按著外貌待人。 若有一個人戴著金戒指,穿著華麗的衣服,進入你們的會堂,又有一個窮人穿著骯髒的衣服也進去, 而你們只看重那穿華麗衣服的人,說:『請坐在這裏』,又對那窮人說:『你站在那裏』,或『坐在我腳凳旁』; 這豈不是你們偏心待人,用惡意評斷人嗎?」 (雅各書 2:1-4)

教會在這方面真正實踐的,確實太少了。教會往往不小心落入「猶太宗教人士」的有色眼鏡,看不到真正的耶穌身分,反而看到的是一位來自不起眼的加利利小鎮的不學無術之人、出生卑賤的貧窮木匠的兒子,與罪人和窮人為伍,並死於重犯罪名的十字架上。

耶穌基督是誰?我們都知道,可惜的是,我們卻經常認不出他來。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Item Reviewed: KL搭車記:以貌取人的天性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