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19 October 2014

親子講座:教養孩子為父母的偉大事業

在我印象中,昨天的教會親子講座,算是我第一次參加的親子講座,即使經常在教會講台上聽過無數次關於親子的教導和信息。我從來都沒認為親子教育是那麼的重要,但昨天的講座、今早主日崇拜的講道,提醒了我這個基督教傳統裏重要的信仰遺產:家庭教育。

與上一代不同,我們發現今天的社會和家庭結構發生巨大的轉變:雙親工作、父母帶孫、三代同堂共住一屋、工作繁忙、腳步緊湊、網絡世界、物質享受、消費文化、社會競爭壓力等等。活在這樣一個社會的我們要如何建立和維持一個健康的親子家庭關係成為一個需要迫切思考的議題。這兩天的信息,讓我嘗試去思想:關於親子和家庭教育,我們應該重新去發現《聖經》和基督教傳統裏所留下的重要遺產,重拾和重構當今教會的家庭文化和價值觀。

由於對「輸在起跑點」的焦慮,許多年輕父母都會盡早讓孩子接受教育和學習,不至於輸給其他孩子。但問題不是該何時最早接受教育,而是接受什麼教育。比起那些如數學、語言的學習,我們往往忽略了品德教育。或許我們真正忽略了看到「品德」和「態度」是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基礎。你的家庭教育是失敗的,如果你引導孩子為了「怕輸」或「要贏」而學習。從年幼時期好好建立他們的正確品德和生活態度,這是聰明的猶太人的優良傳統。猶太小孩從小就接受宗教教育、品德教育、閱讀書籍、聆聽故事、提問思考。這些基礎是塑造了孩子一生態度和品德的關鍵鑰匙。

基督教會作為一個信仰群體,我們如何活出一種「群體的親子關係」?今天的我們都是抱著「管好自己的子女,別人子女別管那麼多」的個人主義態度,這有時也是一種自私的競爭比較心態:我孩子比你孩子更優越。講員提到的「村莊親子教育」是對教會的一個提醒:生活在村莊的孩子不敢任意行事,因為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會傳遍全村,全村人都有責任守望村里孩子們。基督徒群體的「彼此相愛」也包含了「你的孩子也如同我的孩子一樣」;「愛人如己」因此也意味「愛他人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孩子」。

最近閱讀已故德國神學家朋霍費爾(Dietrich Bonhoeffer)的《獄中書簡》,發現朋霍費爾擔任他摯友孩子的教父(God-Father)。這種「教父」關係好比華人的乾爹角色,只是「教父」更傾向於「教師」的角色(猶太人看重教師勝於父親)。我相信有些事情是父子之間不容易相處的,有時越親的人越難開口。若有一位好像父親、好像教師的教父,專心負責教育這孩子的品德、學習、成長,這樣的「教父」文化,教會豈能忽略呢?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 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 (詩篇 127:3) 這是上帝給予基督徒如何看待兒女的態度,這也是父母該如何「保護」和「放手」的基礎。我認為這經文中更關鍵的不是「產業」,而是「所賜」。比起「產業」(也許是基於華人看待「產業」的那種自私心態),我更喜歡將它看為上帝賜與我們的「恩物」(Gift),是不配的、是白白的。因此,養育兒女不僅是一種「職責」,也是一種「感恩」。因為領受了,所以也願意去祝福、施予他人。兒女,最終成為祝福他人的管道,好像那些獻上兒女為宣教士的偉大父母。

教養孩子是一項信心的工程、旅程。在教養的過程,不僅孩子需要成長,做父母的也需要成長,甚至先需要成長。若你希望你的孩子長大能成為某種人,或成就某些事,最好的方式就是你自己做給他看。在告訴孩子要有夢想時,先問自己你有夢想嗎。在告訴孩子要有品德時,先問自己你有品德嗎?不要用「自己在外面工作有多麼辛苦」的藉口來要求孩子聽話、成長、懂事,而是用「榜樣」做給孩子看,讓他們以你為自豪。

「天天禱告,不可灰心」(路加福音18:1),這是講員師母最後分享的一句經文,我深信這或許是她在教養孩子過程的深刻體會。我會想起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在她與耶穌的一生中,她經歷許多掙扎,從懷胎到耶穌出生、直到耶穌受死,她的心比誰人都痛。她這一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守望著這孩子,雖然很多時候她不明白為何如此,但她沒灰心放棄,在心裡反覆思考。等到她看見耶穌復活的那一刻,她終於明白了,她也因此可以說:我已完成上帝托付我的。

不要灰心,天天為兒女禱告,直到你看到這個偉大事業的成就。也許我們這一生無法改變世界,但至少我們可以盼望自己所用心教養的兒女有一天能夠為這世界帶來改變。你要帶著這樣的美好盼望和信心去教育他們!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Item Reviewed: 親子講座:教養孩子為父母的偉大事業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