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26 January 2015

吉蘭丹賑災:上帝是我們的居所和產業




剛過的上星期,與教會的一群年輕大學生到Kuala Krai參與7979全人在當地的賑災行動。水災後有一個月了,大致已進入賑災後期工作,主要協助災民們清理家園,收拾災後的殘局。當看見災民的家園被大水破壞得凌亂不堪,好像整個家園被翻轉了幾輪,心裡會為他們所失去的原本家園感到心痛。

在收拾和移除那些被損壞和浸濕了的物件時,我們禮貌上還是會先尋求屋主的同意,是否可以將之丟棄。雖然偶而因屋主仍打算保留一些壞了的東西而感到有點無奈,但我可以體會他們的那份「捨不得」的情懷,畢竟那是「回憶」的一部份。

況且,多數的災民都不是屬於富有的一群,基本上房子以及裡頭的所有東西都是他們的居所,甚至是產業。失去了居所和產業,基本上就好像失去了所有。望著他們當下的家被拆毀,這洪水似乎奪走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




其中一間我有份參與清理的房子的屋主,他們是一對年老的基督徒夫婦。當我嘗試站在他們的處境去看這場臨到他們的災難時,它不禁也讓我從信仰的視角去理解,尤其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如何看待所失去的家園:若我是這對基督徒夫婦,我會如何看待這場災難所帶給我的失去?

活在現今的資本主義社會,累積產業已被視為一種累積資本和財富的途徑。房屋已不再單純地只是個「居所」,它也是一種「產業」,這是為何我們經常使用「Property」來形容房屋。房屋之所以帶來安全感,不僅是因為它帶給我們「居所」,也因為它是我們的「產業」,而產業意味著財富的擁有。因此,現代的人都在努力地追求產業上的財富,從年輕到年老,對產業的擁有使我們無法不提起精神來,而產業的損失往往帶給我們重大的打擊。

即使基督徒和教會也逃不過上述的社會趨勢,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心裡是知道「上帝才是我們的居所和產業」。我們為著買房子而煩惱憂愁、我們為著房地產的增值和貶值而精神緊張、我們為著房子的裝修而備受壓力、我們為著如何置產投資而花盡心思。教會也不例外,把許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如何提升和維護「教堂」這個產業。

漸漸地,房子不再只是「居所」,教堂不再只是「敬拜場所」,它們都變成了我們的「私有產業」。為了保護我們的產業,教會設立了「產業管理部門」,我們裝上了「保安系統」,我們擔心產業被破壞而遭受損失和貶值。

這些「產業」成為我們的「安全感」;
這些「產業」成為我們的「人生目標」;
這些「產業」成為我們的「榮耀」;

雖然教會經常高唱「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我們的居所,我們的產業」,但我們不敢想像哪天真的失去了「教堂」或「房子」的樣子是如何。或許上帝清楚了解人的本性,因此在聖經多處的記載中都給予讀者許多提示:往往在「不安定」中的我們才可能經歷「上帝是我的居所和產業」這事實。

信心之父亞伯拉罕不是在安定的家鄉,而是在離開家鄉後過著漂流的生活中,經歷了其信心的高峰;

離開埃及為奴之地的以色列百姓不是在那安定的應許之地,而是那之前漂泊不安定的移居生活中經歷了上帝的信實和保護;

房子作為我們的居所和產業,它是弔詭的關係:我們祈求上帝賜給我們房子作為安定的居所,然而一旦我們擁有了居所而漸漸安定下來後,我們已失去在信仰裡的安全感,我們因為「居所的安定」以及「產業的穩定」而失去了「為信仰而不安定」,就如福音書所描述的那位年輕的財主,憂愁地離去。

詩篇作者如此歌頌:

「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 」(詩篇 90:1)

「耶和華是我的產業, 是我杯中的分。 」(詩篇 16:5)

今天多數的人都把真正的產業——上帝丟棄了,沒有真實的住處,都是漂泊、流浪、無家可歸。上帝才是人真正的居所、真正的產業。我們需要做的,乃是回到我們真正的居所、真正的產業,如此我們才可能經歷那屬天的安息。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Item Reviewed: 吉蘭丹賑災:上帝是我們的居所和產業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