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教會裡的一位中年姊妹突然在家裡死去,發生得太突然,讓我們意外。昨晚參與她的追思會,我負責彈琴。看著躺在棺木裡的她,不像平時那一直帶著笑臉的她。我有點不習慣,懷念那個充滿笑容的樣子。
我不熟悉這位中年姊妹,偶爾會在教會碰面。第一次見面時,她就非常主動地,充滿熱情地向你握手問候,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也從一些人口中聽說,她有病,精神方面的那種,甚至也有染上毒品的行為。我確實可以從她有點怪異的言語上看得出有精神上的缺陷,但這樣的問題並沒讓我感到不自在,反而她那不理會他人眼光的單純和熱情卻往往打動了我,我告訴自己也要像她這樣的更單純和熱誠地對待身邊的陌生人。
她成為基督徒後,病情並沒多大改善,生活還是一樣糟糕,家庭也不美好,甚至有時給教會裡的弟兄姊妹添麻煩。但這樣的一個人,上帝還是無條件地愛惜著她,不離不棄,難道這不就是我們可以在她身上見證上帝無比的慈愛和恩典。
或許她這一生並沒什麼特別的值得紀念,但我想感激她:「至少妳影響了我這一個人,使我不忘記什麼是那充滿力量的熱誠笑容。」
這段日子我都在追思會中負責彈琴,我總覺得音樂在離別時是可以帶有力量的。這樣的想法來自於那部經典的日本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看著那些傷心送別的親人們,我才明白可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那永恆的分離:死亡將人與人分隔,父母與孩子、丈夫與妻子、兄弟與姊妹、朋友和知己。就好像結婚宣言裡的「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
我真希望她還能聽見我所彈奏的樂章,如果她還聽得見的話。
今晚的禱告會,牧師依然引用「死亡」這主題分享信息,要我們思考關於「死亡」。坦白說,每一天活著的時候,我根本不會想到「我有一天會死」這件事。是因為我不在乎死亡,或是我已準備好面對死亡?我唯一還未準備好面對的,是所愛的人的死亡和離去。
死亡最叫人難受的是那離別,關係上的分開。我們每天在報章和新聞上看到到處許多人死亡,但我們並沒因此極度傷痛,但身邊的親人或朋友突然離世,多少難免都會有心裡的難過和傷心。我們害怕死亡所帶來的「再也無法見面」。
其實我們大家都清楚自己有一天會死,隨時都可能會死,但我們每一天卻還是活得好像沒這回事似的;我們大家都知道身邊的親人有一天會死,隨時會離開我們而去,因此要好好珍惜和把握,但我們每一天卻還是活得好像不會發生似的。
或許以下這樣的想法有點極端,但卻有其道理:「發生在一個人身上最好的事情,莫過於中年時患上輕微心髒病。」當一個人面臨生命受威脅時,這會促使他去反省自己的人生:人生的上半場是否過得值得,並重新擬定人生的下半場要如何過得更加值得。得過重病的人必然比其他人更懂得珍惜生命,因為他們曾經與死亡很靠近。但死亡卻是教導我們如何活著的啟蒙導師。
我覺得Steve Jobs令人欽佩的不是他在科技界的偉大貢獻,而是他所留下的「死亡經歷」見證,使他如何在可能隨時會離去的有限裡去活出超越的生命。生前一直被癌症病魔纏擾的他說過一句關於「死亡」的話:
“No one wants to die. Even people who want to go to heaven don't want to die to get there. And yet death is the destination we all share. No one has ever escaped it. And that is as it should be, because Death is very likely the single best invention of Life. It is Life's change agent. It clears out the old to make way for the new.”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m about to do today.”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