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 被處死於煽動罪名下的政治犯耶穌?

      這幾天再次翻看《馬可福音》,專注在耶穌受難的事跡時,也發現耶穌被處死的政治性一面。馬來西亞政府這兩個月裡以煽動法令逮捕了許多「政治犯」,這也讓我在閱讀馬可福音時一直湧出了無奈的感觸,不禁地問:耶穌也是被政權處死的政治犯? 關於拿撒勒人耶穌的歷史,有一點可以很確定的:耶穌是在企圖煽動羅馬政府的罪名下被處死,這可以輕易從耶穌被處死的方式看出:被釘死在十字架。這是羅馬政權如何處置那些企圖推翻和反抗羅馬政府的一種殘酷方式,作為嚴厲的警告。 四福音如何記載耶穌的受難和被處死的經過,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不是為了傳福音的用途,而是「重新」記載和推翻這段歷史。我相信耶穌在這罪名下被羅馬政權判死的「事實」對當時早期的基督教來說是件蠻「尷尬」的事:他們的創辦人因試圖推翻政府而被處死。那些跟隨他的人也肯定被羅馬認為是一群反政府的政治組織。 我們要嘗試想像對當時住在猶太的大眾來說,當時的他們並沒有我們現在手上的福音書可以參考。他們對耶穌那段被處死的歷史只能按照當時所看見的處刑方式:被釘十字架。就如今天當我們看到某些人被判死刑,大概猜到這位囚犯的可能罪名。十字架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是帶有明顯的政治意涵,因為猶太的律法傳統裡是沒有釘十字架這種刑罰。 對於當時的基督教來說,最要緊的乃是重新詮釋這個歷史事跡,即「耶穌死於政治犯」這事實。馬可福音作為最早的福音書記載,可以看得出馬可在敘事耶穌受難受死的過程所企圖重新推翻這段歷史的主流詮釋:耶穌並不是個企圖推翻羅馬的政治犯。 可能有些人也會跟我有這樣的疑問:耶穌死後那段幾十年的時間,為何沒有一個耶穌的跟隨者,甚至耶穌本身的門徒記載耶穌的事跡,直到大約六七十年後的馬可寫了第一本的福音書?若從當時可能的政治情況去理解的話,也許任何一個嘗試推翻這事實(耶穌是政治叛徒)的記載將會面對羅馬政權的對付,恐怕與耶穌同樣的下場。相信馬可福音的記載主要是為了當時的基督徒內部群體,而非傳福音的用途。 我們可以再想像一點:當時被羅馬統治的猶太人中,也有一群反抗者(耶穌的門徒中也有一個),除了耶和華上帝,他們堅決不服從於任何權柄,因此他們採取政治性的抗爭,試圖用暴力對抗羅馬政權。當時被處死於十字架的幾乎都是這些反抗者,十字架暗示著這些反抗羅馬政權者的最終下場。所以,當時的基督徒若重述耶穌之死時所可能想到的畫面:與那些反抗羅馬者的下場一樣。 那麼,耶穌的哪個行為或言語給他帶來了這項煽動罪名?這裡我們必須清楚一點:煽動罪名是政治性的,也就是說對政府和國家帶來安全穩定問題,比如煽動人民對抗政府(我不清楚馬來西亞總警長以煽動法令所逮捕的上百個「煽動者」是否真的帶給國家安全問題)。按照路加福音的記載,他們把耶穌帶到羅馬高官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說:「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凱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當來到彼拉多面前,這些祭司長需要找出有關政治性的罪名來控告耶穌,因此耶穌被控告:誘惑人民禁止納稅給羅馬政府,並宣告他是「基督」,即彌賽亞(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彌賽亞是即將來到的王,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的統治,打倒羅馬政權)。耶穌十字架上的罪名牌子:猶太人的王。 若你有留意耶穌被審問的過程邏輯細節,(跟我們的總警長和政府很相似),你會發現那些猶太領袖對耶穌的控告罪名是不一致的。在他們首先審問耶穌時所用的罪名是宗教性的「褻瀆上帝」(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而當來到彼拉多面前時卻用政治性罪名(誘惑人民不納稅給凱撒)。 那些想把耶穌置於死地的宗教領袖,其最終目的是想辦法將耶穌弄上政治刑罰,用政治性而非宗教性罪名將耶穌除去。在猶太的律法裡,宗教性罪名的死刑方式:用石頭丟死罪犯,比如那些犯姦淫或說了褻瀆耶和華的話的罪犯(相信這對馬來西亞人將會不陌生,尤其最近爭議性的伊斯蘭刑事法)。馬可的敘事方式企圖淡化了耶穌是政治犯的描述,而明顯看得出他將重點轉移到「那些想陷害耶穌的猶太宗教領袖」,這尤其可以從「彼拉多找不出耶穌有罪」看出來。彼拉多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 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相信這段記載也可能間接地帶來「猶太人上幾世紀中被屠殺」的噩運) 我個人認為:馬可所關心的主要是將耶穌之死的最終責任帶回到那群猶太領袖身上,而不是羅馬政權。你不難發現馬可記載中許多關於「那班人想要陷害耶穌,套耶穌的言論來抓他的把柄」的暗示。耶穌所傳揚和活出的天國福音,嚴重地挑戰和打擊了那群猶太領袖的利益,群眾越擁戴和聽從耶穌,他們越覺得自身的地位受威脅。 馬可也企圖在耶穌受死的故事最後中帶出這樣的意圖:那些猶太領袖嘲笑將死的耶穌,而羅馬的百夫長卻看見「這真是上帝的兒子」。透過馬可的記載,至少對當時在羅馬的基督教來說是種安慰和鼓勵,耶穌的死,不是因為政治罪名,連彼拉多都認為耶穌是無罪的而企圖救他,而真正的推手是猶太領袖。 比起猶太領袖,福音書的記載似乎較少談到耶穌對羅馬政權的看法,也許有人會問:耶穌是否贊同反抗羅馬政權?而彼拉多正是要弄清楚這個問題。 當耶穌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審訊時,彼拉多嘗試從政治角度去審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的回答是清楚和關鍵性的。「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彼拉多應該是明白這話的涵義,因此他才會繼續問道:「這樣,你是王嗎?」彼拉多明白耶穌的回答並不是否認他是王,而是否認他的國度是來自這世界的國度。耶穌所體現的國度不像是羅馬的國度,不像這世界的其他任何國度;耶穌的國度乃是一種超越羅馬的國度,超越一切世俗政權的國度。 這樣的國度治理方式已回答了為何耶穌被拒絕和最終被害。雖然耶穌國度的政治被拒絕,甚至被不公義的政治而打壓,然而上帝是信實和公義的。上帝叫耶穌從死裡復活,正是這個復活的意義,讓委身於基督國度的跟隨者能夠有能力去活出天國的生命。我們需要思考一點:若耶穌是按照世俗國度的方式,他是不會被拒絕和受難。面對暴力的侵害,耶穌選擇了受苦;面對敵人的攻擊,耶穌選擇了寬恕。這看似不合理不受世界歡迎的方式,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已向我們展示的生命。 若基督因著他所體現的天國方式而被拒絕和受逼迫,那麼,我們不難了解,當教會選擇忠於這位基督時,他必然發現自己因著基督而受逼迫和被攻擊。這正是耶穌所宣揚的天國福音:「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當我們發現今天的教會活在安逸和免受逼迫拒絕時,這是否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反思:教會是否正活出基督天國的福音? 在那之前的巴勒斯坦只有兩種猶太人:一種心態上臣服羅馬,一種想著推翻羅馬。但那位來自加利利的耶穌,卻帶出了裂天而降的第三種聲音:超越羅馬,而超越羅馬,非屬世的道路。

Powered by Blogger.
26 June 2011
Isaac Goh 加恩

與老年人的談話:生命的交流

今天在一間附近的咖啡店享用午餐,向一位正在幫忙抹桌子的年老婦人清理員工叫了杯飲料。吃完午餐後,慢慢享用我的飲料,一面閱讀著書籍。忽然,剛才的那位老婦人拍打我的肩膀,向我說話。她用不是非常標準和含糊不清的中文問我:「小弟,5點到9點是幾小時?」「是4小時。」非常簡單的問題。「那麼,6點到9點呢?」「3小時。」「那麼,6點到10點呢?」她一直如此同樣方式地問下去,我也耐心地回答她每一個問題。我看得出這位看上去有約70歲的老婦人應該是沒有受過教育,所以連這樣簡單的數學計算也成問題。從她的這一系列的問題,以及她現在正在做的工作,我可以猜到她問題的目的。

當她問完後想要離開的時候,我不知怎麼會叫了她一聲:「你有甚麼問題,也許我幫助到你。」她看看四周,然後走回頭。今天假日比較悠閒的我,也許很想聆聽這位老年婦人的故事,也許這是為何我會非一般主動地與她交談,尤其是我這很少接觸老年人家的年輕小伙子。還記得近期我曾讀過一篇小品,描寫一位已故基督徒作家的在世生活。這位作家所寫出的每一篇見證和靈修分享,都是那麼的有生命力和基督樣式的影射。這位叫作「亨利」的作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擁擠的車站,人來人往、匆匆忙忙、腳步緊湊的車站,有位穿著骯髒簡陋的乞丐向亨利迎面而來,伸出手來討錢。亨利從口袋里拿出了錢給予這位乞丐,然後他並沒有因此「完成義務」就掉頭離開了,而是停下腳步,對那位乞丐談話,耐心地聆聽那位乞丐的故事。我第一次讀到這小故事,我留下眼淚。我看到我一直以來所作的是如此虛偽:看見乞丐來討錢,還是會拿出一些錢給予(因為我需要符合我基督徒的身份),然後心裡還會自義地自我贊許,然後連望也沒有望那位乞丐,好像我已完成基督徒的道德義務。亨利的卑微舉動,才是真正有「基督的謙卑」的見證,我在這件事上忘了甚麼是「人的尊嚴」問題。尊嚴的問題是需要你放下身段去與那些邊沿群體認同,還他們一個被社會奪走了的尊嚴。在基督的眼中,人的尊嚴是可貴的,這是上帝創造人而給予人的獨特形象。但是,當今的基督徒,漸漸忽略了亨利所活出的基督樣式,服侍最小最卑微的弟兄的僕人胸懷。

我安靜地聆聽她述說她的故事,雖然我並不是那麼懂得講福建話,但我還是可以明白。她從馬來西亞如何跑到來新加坡,在這裡艱辛工作地過了21年的歲月。每月收入只有800至1200新幣,需要再找份晚上的兼職來應付生活需要。然後我給予她一些意見,讓她知道合理的時薪價格,不至於受到僱主的欺壓。她一邊裝作抹桌子,一邊與我交談。我心裡在想:她的家人和孩子去了哪裡,怎麼會忍心讓一個70多歲年老的家人在外面一整天辛苦地工作賺錢。看著她駝背和動作緩慢的走回去工作洗碗碟,我再次感受到在這樣繁榮的社會角落,總還有一些人是活在受壓制和艱辛的生活水平,馬來西亞的情況更不用說。看著這些人,我會問:基督的福音對於這些群體會是怎麼樣的福音?

在與這位老年人交談的過程中,不知怎麼,我的腦海里竟然浮現我已故的公公。也許,在我印象中,公公是曾經與我交談最長時間的老年人,那時候我還在念中學和大學。公公喜歡與我談起他的許多生命故事,而且都是經典的故事:述說他在中國的時期,如何逃到馬來西亞定居,如何在參與教育界的貢獻,然後積極參與教會宣教佈道工作,開拓了我家鄉的那間衛理教會,如何將教會慢慢建立起來,一直到教會穩定了下來。公公的生命就好像使徒保羅的生命,家族的生意並不是公公的主要事業,他的事業是上帝國的事業,他在地上的事業讓他有經濟能力去建立教會,所以,上帝非常祝福他在地上的生意。

如今公公已經過世了多年,有時候也許我們也不會刻意想起他。只是剛才我想起公公的那時刻,我壓抑這眼裡的淚水,心中的激動。我感到非常遺憾和虧欠公公,我沒有去完成曾經答應公公的事,也是他的心願。我想像如果現在他在天上看著我的時候,他會如何感受,他還會為我加油嗎?我需要承認,我們這些公公的下一代,也許已經不如公公的那一代,已經失去了公公他的精神傳承。我希望,若有一天我再次來到公公他的墳前,我希望對他說對不起,然後我要繼續加油。

「所以,我們既然有這麼多的見證人,像雲彩圍繞著我們,就應該脫下各樣的拖累,和容易纏住我們的罪,以堅忍的心奔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專一注視耶穌,就是那位信心的創造者和完成者。他因為那擺在面前的喜樂,就忍受了十字架,輕看了羞辱,現在就坐在神寶座的右邊。 這位忍受罪人那樣頂撞的耶穌,你們要仔細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主必管教他所愛的 」(希伯來書 12:1—3 CNV)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Item Reviewed: 與老年人的談話:生命的交流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