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 被處死於煽動罪名下的政治犯耶穌?

      這幾天再次翻看《馬可福音》,專注在耶穌受難的事跡時,也發現耶穌被處死的政治性一面。馬來西亞政府這兩個月裡以煽動法令逮捕了許多「政治犯」,這也讓我在閱讀馬可福音時一直湧出了無奈的感觸,不禁地問:耶穌也是被政權處死的政治犯? 關於拿撒勒人耶穌的歷史,有一點可以很確定的:耶穌是在企圖煽動羅馬政府的罪名下被處死,這可以輕易從耶穌被處死的方式看出:被釘死在十字架。這是羅馬政權如何處置那些企圖推翻和反抗羅馬政府的一種殘酷方式,作為嚴厲的警告。 四福音如何記載耶穌的受難和被處死的經過,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不是為了傳福音的用途,而是「重新」記載和推翻這段歷史。我相信耶穌在這罪名下被羅馬政權判死的「事實」對當時早期的基督教來說是件蠻「尷尬」的事:他們的創辦人因試圖推翻政府而被處死。那些跟隨他的人也肯定被羅馬認為是一群反政府的政治組織。 我們要嘗試想像對當時住在猶太的大眾來說,當時的他們並沒有我們現在手上的福音書可以參考。他們對耶穌那段被處死的歷史只能按照當時所看見的處刑方式:被釘十字架。就如今天當我們看到某些人被判死刑,大概猜到這位囚犯的可能罪名。十字架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是帶有明顯的政治意涵,因為猶太的律法傳統裡是沒有釘十字架這種刑罰。 對於當時的基督教來說,最要緊的乃是重新詮釋這個歷史事跡,即「耶穌死於政治犯」這事實。馬可福音作為最早的福音書記載,可以看得出馬可在敘事耶穌受難受死的過程所企圖重新推翻這段歷史的主流詮釋:耶穌並不是個企圖推翻羅馬的政治犯。 可能有些人也會跟我有這樣的疑問:耶穌死後那段幾十年的時間,為何沒有一個耶穌的跟隨者,甚至耶穌本身的門徒記載耶穌的事跡,直到大約六七十年後的馬可寫了第一本的福音書?若從當時可能的政治情況去理解的話,也許任何一個嘗試推翻這事實(耶穌是政治叛徒)的記載將會面對羅馬政權的對付,恐怕與耶穌同樣的下場。相信馬可福音的記載主要是為了當時的基督徒內部群體,而非傳福音的用途。 我們可以再想像一點:當時被羅馬統治的猶太人中,也有一群反抗者(耶穌的門徒中也有一個),除了耶和華上帝,他們堅決不服從於任何權柄,因此他們採取政治性的抗爭,試圖用暴力對抗羅馬政權。當時被處死於十字架的幾乎都是這些反抗者,十字架暗示著這些反抗羅馬政權者的最終下場。所以,當時的基督徒若重述耶穌之死時所可能想到的畫面:與那些反抗羅馬者的下場一樣。 那麼,耶穌的哪個行為或言語給他帶來了這項煽動罪名?這裡我們必須清楚一點:煽動罪名是政治性的,也就是說對政府和國家帶來安全穩定問題,比如煽動人民對抗政府(我不清楚馬來西亞總警長以煽動法令所逮捕的上百個「煽動者」是否真的帶給國家安全問題)。按照路加福音的記載,他們把耶穌帶到羅馬高官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說:「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凱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當來到彼拉多面前,這些祭司長需要找出有關政治性的罪名來控告耶穌,因此耶穌被控告:誘惑人民禁止納稅給羅馬政府,並宣告他是「基督」,即彌賽亞(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彌賽亞是即將來到的王,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的統治,打倒羅馬政權)。耶穌十字架上的罪名牌子:猶太人的王。 若你有留意耶穌被審問的過程邏輯細節,(跟我們的總警長和政府很相似),你會發現那些猶太領袖對耶穌的控告罪名是不一致的。在他們首先審問耶穌時所用的罪名是宗教性的「褻瀆上帝」(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而當來到彼拉多面前時卻用政治性罪名(誘惑人民不納稅給凱撒)。 那些想把耶穌置於死地的宗教領袖,其最終目的是想辦法將耶穌弄上政治刑罰,用政治性而非宗教性罪名將耶穌除去。在猶太的律法裡,宗教性罪名的死刑方式:用石頭丟死罪犯,比如那些犯姦淫或說了褻瀆耶和華的話的罪犯(相信這對馬來西亞人將會不陌生,尤其最近爭議性的伊斯蘭刑事法)。馬可的敘事方式企圖淡化了耶穌是政治犯的描述,而明顯看得出他將重點轉移到「那些想陷害耶穌的猶太宗教領袖」,這尤其可以從「彼拉多找不出耶穌有罪」看出來。彼拉多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 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相信這段記載也可能間接地帶來「猶太人上幾世紀中被屠殺」的噩運) 我個人認為:馬可所關心的主要是將耶穌之死的最終責任帶回到那群猶太領袖身上,而不是羅馬政權。你不難發現馬可記載中許多關於「那班人想要陷害耶穌,套耶穌的言論來抓他的把柄」的暗示。耶穌所傳揚和活出的天國福音,嚴重地挑戰和打擊了那群猶太領袖的利益,群眾越擁戴和聽從耶穌,他們越覺得自身的地位受威脅。 馬可也企圖在耶穌受死的故事最後中帶出這樣的意圖:那些猶太領袖嘲笑將死的耶穌,而羅馬的百夫長卻看見「這真是上帝的兒子」。透過馬可的記載,至少對當時在羅馬的基督教來說是種安慰和鼓勵,耶穌的死,不是因為政治罪名,連彼拉多都認為耶穌是無罪的而企圖救他,而真正的推手是猶太領袖。 比起猶太領袖,福音書的記載似乎較少談到耶穌對羅馬政權的看法,也許有人會問:耶穌是否贊同反抗羅馬政權?而彼拉多正是要弄清楚這個問題。 當耶穌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審訊時,彼拉多嘗試從政治角度去審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的回答是清楚和關鍵性的。「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彼拉多應該是明白這話的涵義,因此他才會繼續問道:「這樣,你是王嗎?」彼拉多明白耶穌的回答並不是否認他是王,而是否認他的國度是來自這世界的國度。耶穌所體現的國度不像是羅馬的國度,不像這世界的其他任何國度;耶穌的國度乃是一種超越羅馬的國度,超越一切世俗政權的國度。 這樣的國度治理方式已回答了為何耶穌被拒絕和最終被害。雖然耶穌國度的政治被拒絕,甚至被不公義的政治而打壓,然而上帝是信實和公義的。上帝叫耶穌從死裡復活,正是這個復活的意義,讓委身於基督國度的跟隨者能夠有能力去活出天國的生命。我們需要思考一點:若耶穌是按照世俗國度的方式,他是不會被拒絕和受難。面對暴力的侵害,耶穌選擇了受苦;面對敵人的攻擊,耶穌選擇了寬恕。這看似不合理不受世界歡迎的方式,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已向我們展示的生命。 若基督因著他所體現的天國方式而被拒絕和受逼迫,那麼,我們不難了解,當教會選擇忠於這位基督時,他必然發現自己因著基督而受逼迫和被攻擊。這正是耶穌所宣揚的天國福音:「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當我們發現今天的教會活在安逸和免受逼迫拒絕時,這是否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反思:教會是否正活出基督天國的福音? 在那之前的巴勒斯坦只有兩種猶太人:一種心態上臣服羅馬,一種想著推翻羅馬。但那位來自加利利的耶穌,卻帶出了裂天而降的第三種聲音:超越羅馬,而超越羅馬,非屬世的道路。

Powered by Blogger.
10 April 2012
Isaac Goh 加恩

首相納吉上NTV7接受訪談:I Feel Good

剛過的八點半晚上,首相納吉上了NTV7電視台做訪談。相信不少支持他的人,甚至包括不支持他的人都會觀看這場直播訪談。至於我,我沒有興趣。對於這樣的“訪問節目”,對於納吉所說的言論,我並沒有多大的興趣。若真的想知道,最多隔天就可以在網上媒體讀到相關的內容。

對於這種個人秀的訪談,馬來西亞的政治舞台已經表演了很久,不僅是納吉,其他的部長和政治領袖也參與了許多表演。我更期待的乃是一種超越個人秀的理性辯論和公共對話。這次的上電視台訪問,也不是納吉的第一次個人秀表演。這也是為何大家時常批評納吉“自己講,自己爽”。從過去的表演中,大家大概可以猜測到這次的表演內容了。如果他願意接受一場辯論,這我就有興趣觀看。請問你有看過我們首相的哪一場辯論?有誠意的話,有政治勇氣的話,有自信的話,不如主動邀請反對黨來個公開辯論(不好意思,反對黨領袖已經主動提出邀請了)。馬來西亞就是缺乏這種辯論式的對話,不只是為了提升政治領袖的素質,也是為了提升人民對政治的批判性思考和判斷。

對於今晚納吉在訪談中的內容,我沒看,所以我不用在這裡評論太多,大家都有理性頭腦去思考和判斷。那些看完後就上網大罵和批評的,我可以理解大家的心情,因為大家時常都被納吉的言論給氣到。對於那些討厭、反對、批評納吉的朋友們,我相信不管在台上的納吉講的是真話或是假話、好話或是壞話、人話或是鳥話,他們還是會繼續鳥納吉的。所以,這不在於納吉說了什麼,而是這些人已對納吉的人格和言論完全失去了信心。 那些不支持納吉的人,就是100%不支持納吉的了。不管你如何說服或提出證明,都無法動搖他們反對的心志。這些人,永遠不會是站在納吉那一邊的人。對於納吉來說,這些群體是他已放棄的群體,因此,他如今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在挽回這些無法回頭的選票,而是專注吸引那些有可能選擇站在他那一邊的群體。這也是納吉今晚選擇上NTV7接受訪談的原因。對於那些很不爽的人,既然在觀看之前早已預料了如此的結果,那麼觀看後得到這種結果就不要抱怨了。

就如我上述所說的,納吉選擇上主流媒體的電視台接受訪談,主要不是給那些不支持他的人看的,而是給那些馬來西亞電視台和主流媒體的支持者看的。我們的這位首相,我認為是有史以來最愛形象的首相,尤其可以從他上任以來這三年的時期所推行的“形象塑造”政策上看得出來:一個馬來西亞品牌、經濟轉型、政府轉型、到處張貼納吉肖像等等。嚴格來說,他的政治策略只有一個:打造美好形象,塑造美好感覺。這也是為何他會選上“Feel Good Channel”的NTV7。但這樣的國家領導者是非常糟糕的,因為國家將會死得很“好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過於注重自我形象的性格,叫做“自戀狂”,因此,大家絕對不能怪他時常“自己講,自己爽”。

我們也許可以怪首相納吉這種“為自己打造美好形象”的病態,但實際上他的這個策略並不是完全有問題的。納吉既然可以搬出這個策略,那麼他肯定也觀察到這個策略至少也有一定的效果和影響。這種政治策略通常都是用來對應那些在政治冷淡者,包括那些被主流媒體圍繞的選民。嚴格來說,納吉就是想要利用人民的這種愚昧和無知去實現他的政治利益。納吉始終相信還有許多的人仍舊透過主流媒體來了解國家的事物和訊息。只要他去詢問每一個主流媒體,報館的報章銷售量、電台和電視台的收視率,就可以知道到底還有多少人民是他們手中的。

所謂無知的選民,不只是在資訊上無法獲得全面和正確的資訊,更多的時候乃是在於對政治公民意識的認識。因此,人民變成了一個只是關注自我利益的選民,而無法從更宏觀的社會視野去看待每一個政治議題。我們不能完全怪首相納吉大派500元援助金給人民,既然人民都買他的帳去拿了500元,你願給我願拿,那麼就沒什麼好說的了。納吉就是看到還有這些一大群為了自我眼前利益的選民,所以他才會用上這個“打造美好形象,塑造美好感覺”的策略。因此,我們最需要的乃是一種公民教育,幫助這些群體去提升他們本身的公民意識,以及對公共社會的責任。然而,這種運動和改革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長時間去經營,它需要有堅定的毅力和信念去推動,這是我國邁向更好的民主的必經之路。

至於我們的主流媒體,它們多數已經死了。我的意思是沒有了靈魂,只剩下空軀殼。那些長期已經依賴於這些主流媒體的人民,我相信他們不容易脫離這些媒體。這些主流報章和電視台都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很多人時常抱怨當今主流報章和電視台,但他們還是一樣去購買和收看,就好像過去我們常常被教導的,要多閱讀報紙,收看新聞。當然,這些報章並不是全部都是爛東西,至少有一半是可以看的:主要的那部分可以丟進垃圾桶,其他的那些娛樂、體育、副刊部分還是可以保留的。

與其要他們完全不看這些報章,不如好好“教導”他們。若你願意的話,叫你父母從今以後不用再去訂購報紙,省下這筆幾十元的報章費用,給你拿去用來每一天從網上打印《當今大馬》和《獨立新聞》的新聞報導下來,給他們慢慢閱讀。你願意嗎?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Item Reviewed: 首相納吉上NTV7接受訪談:I Feel Good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