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28 June 2011

我愛新加坡,我也愛馬來西亞

昨天留意到一個民間課題,也許可以說是“國際”課題,因為這議題涉及了兩個國家。不同的網友們都在網上發表本身的立場和意見,當然不同的立場還是會產生一點爭議性的摩擦,不過這個議題對我本身的處境來說,是非常貼切和相關的。

最近馬來西亞政府打算在汽油的津貼政策上做一些調整,主要針對來自新加坡的汽車。新加坡距離馬來西亞南部的新山是非常靠近的,兩國只是相隔於只是一條少於五分鐘的新柔長堤。因此,許多新加坡的汽車都會有意無意地進入馬國新山填油,因為馬來西亞的汽油價格相對來說是來得非常的低(馬來西亞政府有提供汽油燃料津貼)。可是這一次,政府決定不再提供汽油津貼於那些新加坡汽車,即使車主是馬來西亞公民。這等於說,那些駕著新加坡汽車的馬來西亞公民,是無法享受到汽油津貼,也等於說他們也要跟新加坡人一樣,買比較貴的汽油。

相信這個課題不是一個最近才出現的課題,尤其是對於住在南馬新山的朋友們,都會對這種現象心理打抱不平。對於那些擁有新加坡汽車的馬國公民也肯定心中有點不爽,因為他們無法享受到國家的津貼利益,即使他們本身還是馬來西亞公民,這對他們來說不公平。當然,那些看不過眼的人就會回應說,這些津貼乃是人民的血汗錢,對於那些在新加坡工作而不需要繳交馬國個人所得稅的人,不應該白白享受這些“不屬於他們”的津貼,對於他們更是不公平的。而且那些在新加坡工作的人已經享受了馬幣與新幣的兌換率差別的好處,不應該再奪取馬國津貼的好處。

有些人也憤怒地辱罵那些在新加坡工作的南馬人:由於政府管理國家不當而導致經濟每日況下的糟糕而“被逼”到新國賺錢維生,但來到大選的時候卻還是投選這個貪腐無能的政府,讓柔佛州成為這個政權其中一個穩固的堡壘。當然,那些在新國工作的南馬人也不認輸,諷刺地回應:政府越爛越好,政府越管理不當越好,這樣馬幣與新幣的兌換率差別就會越來越擴大,而這些人就會從當中獲取更大的益處(這招真的夠絕)。看來,這些不同陣營的網友這樣一直爭論下去是沒完沒了的,因為大家都是從一個經濟利益的角度來維護本身的觀點,永遠是沒有終點的。從當今的經濟體系來看,絕對沒有完全公平和平等的政策方案。在這個自由和開放的市場社會,有人獲得益處,就必有人受到虧損,沒有完全平等雙贏的局面。

對於上述的課題,雖然好像只是牽涉到“汽油津貼”的議題討論,但對於我來說,這個課題其實是涉及了更廣大的討論範圍,而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誰應不應該享受津貼的問題,而更是越來越多馬國人(尤其是華裔)選擇到新加坡工作,甚至定居下來。這樣的趨勢已經是越來越明顯,而且每一年的人數都在迅速的增張中。我的弟弟今年剛畢業,也有打算到新加坡去工作,這不僅是教授建議,而且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跑到那裡工作。因此,不難想像每一年畢業的大學生,有多少社會新鮮人離鄉背井到新國去打拼賺外匯。有些畢業生連考慮馬來西亞都不考慮,心中就已經有了算盤。按照這種趨勢來看,更不用說那些居住在南馬柔佛新山的國人,到新加坡工作的誘惑更是強大和吸引人,若還繼續留在柔佛拼命工作的人簡直就是大笨蛋(對不起,這不是我的立場)。坦白說,我們並不能單憑著一些現象或著某些人的片面性看法就斷定一個人的決定正確或是合宜,因為確實每個人都在不同的處境和條件下做出自己的抉擇,這是需要被尊重和考量的。

處在這個以經濟和消費主義掛帥的城市社會裡,金錢之上的價值觀已經滲透整個社會。人們追求金錢的渴望是越來越瘋狂,因此經濟條件總是任何決定的首要考量的因素。中學畢業後要選擇念什麼科系,要看看將來的出路和市場;大學畢業後要去找什麼工作,要看看哪一份的薪資較好;是否決定結婚,要考慮有沒有經濟能力和基礎;要生孩子建立家庭,要看看有沒有經濟能力去供養孩子,而且必須先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要繼續去深造唸書,也要先看看有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或者有沒有獎學金的提供,有沒有學費和生活費的資助;要繼續再講下去還有許多例子可以舉例。但是在這裡我想要表達一個事實的現實情況:“經濟”已經成為人們的選擇和生活上的種種決定的首要考量因素。

我們可以從“越來越多馬國人選擇到新國工作和發展”這個現象和趨勢來得到一些理解。就以我本身的例子來說:我大學畢業後在柔佛新山工作了兩年,從來沒有考慮到新加坡工作(當時的我對新加坡沒有多大的興趣)。但由於我的顧客是位於新加坡的公司,所以我時常需要到新加坡去。其中一個Project讓我幾乎每一天都需要到新加坡去,一大早從新山出門,直到晚間才到家。這樣的“跨國”工作情形維持了約有一年半,那時的我幾乎快要瘋掉了。因此我打算離開公司,尋找新工作。由於當時每天都來去新加坡,因此對新加坡的認識和了解也慢慢多了。最後決定嘗試到新加坡尋找工作,而我在新加坡工作的旅程就是如此展開。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在新山和在新加坡工作沒有多大的差別,因為我始終還是距離家人和愛人很遠,我始終還是一個人居住在外地,我始終還是面對新加坡的客戶,我的工作性質也差不多相似。唯一最大的不同,就是享受兩國兌換率差別的經濟益處這方面。在新加坡工作了一年後,就可以儲蓄到足夠的錢做很多想要做的事,為將來想要繼續唸書的理想做預備。在新加坡居住的第一年,的確發現這裡比起自己的國家在許多方面都出色:治安良好、環境乾淨、政府服務效率好、政府人民政策公平、公共交通方便、生活水平高但通貨膨脹並不太高。比起自己國家的政府的貪腐和無能,也許有些在新加坡的馬國人會看不起自己國家的政府,心中可能會感到欣慰,至少自己所賺到的錢沒有被這些貪腐官僚吞吃掉。在這樣的兩國條件之差距的情況下,這些離鄉背井的人也許並未考慮將來會回國,而打算定居於新國。對於有些人來說,回到馬來西亞後,也許他們無法能夠完全適應,因為新加坡的環境帶給他們舒適和安穩的生活。雖然這些人還是馬國人,但他們的心也許已屬於新加坡,留在馬國的也許只是對家人和家鄉的思念情懷。

有人曾問我,是否將來會回來馬來西亞發展。也有些教會朋友鼓勵我回國幫忙和發展。對於現階段的我來說,我對於是否將來回國的決定始終還沒有頭緒,我只知道我如今好像還在飄浮不定的海上航行,等到下一個停泊。雖然我已經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了超過三年的時間按,是新加坡的永久居民,擁有一份滿意的職業,但我始終沒有忘記我的國家,只是如今在我心中徘徊反思的念頭,是尋找我生命中的那份激情和掙扎:激情,是因為我希望要找到我生命中真正關懷的事物;掙扎,是因為我需要解答我生命中的掙扎和疑問。德國神學家莫爾特曼(Jurgen Moltmann)本身的神學旅程的經歷,是我認為我需要誠實地去面對和尋找的。有人對我說:世界為我牧區,把眼光放得更廣更遠。我認同此說法,但也認為我始終有某個我所關懷的領域。我現在身在新加坡,但我的心一樣關懷我的國家。我關心這個寄居的新加坡,也同樣關心帶領我成長的馬來西亞。我並不會以一種“我是馬來西亞人”的民族意識來決定自己需要以馬來西亞為優先考量的心態。保羅也許同樣面對過這種“本族猶太人”與“他族外邦人”的關懷焦點的掙扎,雖然他被差遣為外邦人的使徒,但他始終也同樣關懷他本身的猶太民族,甚至大膽地批判自己民族的不義。

有人說我已經是新加坡人了。我要說:我不是新加坡人,我是馬來西亞人,但我關心新加坡,也同樣關心我的國家——馬來西亞。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Item Reviewed: 我愛新加坡,我也愛馬來西亞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