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落格寫作之前
我不是一個語言能力強的人,更別說是寫作。記得曾經在小學作文比賽中獲取冠軍,但那篇得獎作品的內容是我從外面參考書裡所取得的。之後,自己開始不喜歡語文方面的科目,而自認自己沒有興趣學習語文。因此,在大學裡我選擇主修不需要人文語文的電腦資訊(只需要懂得與電腦溝通的Programming Language),開始了我的電腦科技的旅程,漸漸地遠離了人文學科的領域。在大學期間接觸了神學,開始了神學思考的閱讀,但這並沒有促使我去寫作,僅是學習掌握了一些神學語言領域上的術語和文字。我的想法都是堆積在腦海裡,而通常只是傾向於口頭上的分享,極少將它寫成文字(沒辦法,文字表達能力欠佳)。
在社會工作了幾年後,去年到台灣中原大學主修基督宗教研究,開始接觸比較正式和嚴謹性的學習。進入了宗教研究所,自己最擔心的就是寫文章(閱讀和唸書還不是我最害怕的方面),因我知道每一個科目都需要交上期末報告。觀察到那裡的同學們,在中文的書寫和表達都有一定的水準,自己有時候會感到本身的不足(尤其是自己的馬國式中文Malaysia-style Mandarin)。為了加強這一點,我決定為自己設立一個目標:寫部落格。以前聽別人說,寫部落格就是好像寫自己的日記,生活上的點點滴滴,然後可以與他人分享。因此,寫部落格作為我在中原大學學習過程中的其中一個目標,以寫日記的方式記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盼望自己的寫作和語言能力可以藉此而改善。可惜的,我並沒有達成目標(在中原大學的期間,我只寫了一篇部落格文章),自認當時的我的確沒有認真地嘗試去進行寫作(只是稍微在閱讀的書本上做筆記)。
結束了一個學期的學習後,今年二月初我暫停了台灣那裡的學習,而回到了新加坡工作。老實說,回到了工作後的我,更加珍惜過去曾有的學習和唸書的機會。這樣的珍惜和遺憾的感受,讓我盼望繼續在這裡一邊工作,一邊自我學習地進行閱讀和自修。這時候的自己再次看回自己的部落格的時候,非常慚愧自己沒有去完成應該做的事情。今年三月份,我開始重新回到部落格的寫作,盼望至少學習將生活上的想法有如日記般的記載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成為自己的故事記載,也是過去曾經為自己定下的寫作訓練目標的延續。我將它視為自己生命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觀看自己的曾經和過去,回溯生命中曾經有的想法和其改變和發展變化,這是一件過程中的經歷,這也是為何我將部落格命名為《無法還原的痕跡》。因此,我開始慢慢一點一點地寫些東西,開始了部落格寫作的旅程。
之前的我比較喜歡在面子書上寫寫一些東西,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當今多數網友開始拋棄寫部落格的方式,而選擇在面子書平台寫東西的趨勢。在一次與我的牧師交談過程中,他向我分享說他很難在面子書寫東西,他認為他無法在面子書上僅以幾個句子就能夠完整地表達他想要表達的看法和論述。我非常認同他的想法,甚至質疑這樣的面子書現象是否隱含著一種帶有消費文化的危機:面子書上的用戶不再喜歡閱讀冗長的Post,而習慣了閱讀簡短的東西(容易消化,不需要過度思考,節省時間)。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網絡媒體《獨立新聞在線》做了一件有貢獻的工作,嘗試刊登一些具來自學術領域的研究成果,讓讀者不至於陷入一種僅是為了獲取最新資訊的慣性心態,而也能夠嘗試去做比較嚴謹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二)部落格寫作之後
在寫部落格的初期,我只想透過寫作加強自己的語言和書寫能力,因不想僅僅停留在閱讀而沒有寫作的學習,盼望自己可以成長。當自己開始學習寫部落格的時候,我發現自己過去的問題乃是無法安靜下來去思考和寫作。三月份開始寫部落格的時候,嘗試把閱讀和反思的東西寫下來,記錄在部落格,我看到自己的確能夠寫出一些文章來,雖然並不是屬於有學術性的文章。我並沒有完全要求自己去寫論文式的學術性文章(總是覺得自己與較嚴謹的學術性文章的表達能力還有一段距離),僅希望至少可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之後,有一位朋友鼓勵我將自己所寫的文章公開性的分享出去,讓別人有機會能夠閱讀到這些文章。當初自己寫部落格僅是為了訓練自己的寫作能力,並不是要與他人分享什麼,不過這位朋友的話確實是沒錯的:寫作的其中一個有效的進步方法,就是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文章和想法,然後也盼望藉此而進行交流和討論,在他人的評語和批判中自我審查和改進。沒有進過他人批判和檢視的想法,只是一種自我陶醉的書寫。因此,我開始在面子書上分享每一篇的部落格文章。
我要求自己盡量做到每一天一篇文章,把每一天自己在一些事情上的想法和反思透過部落格表達出來。老實說,要做到每一天固定地寫一篇文章,的確不是這麼容易。三月份的期間,我總共寫了大約24篇文章,但是到了四月份開始開工上班的時候,寫作也開始減少了(四月份一共10篇、五月份僅有8篇),主要原因還是由於精神上的疲憊。放工過後,休息一段時間,做一些閱讀,然後寫文章(精神疲憊的時候就只好放棄寫文章,閱讀是需要持守的)。可是六月份我開始漸漸習慣了每一天寫文章的生活(六月份共有24篇),而寫文章的速度和表達也逐漸加強了。我認為閱讀和觀察性的反思確實幫助了我許多,因此從五月份開始就嘗試寫較有主題性的文章,從某個主題或課題去展開本身的文章寫作旨趣和方向,當中主要包涵信仰反思、神學哲學、社會文化現象、國家時事和政治、以及本身所關懷的課題等。
有人曾經問我:“每一天我用多少時間來完成一篇文章?”我的回答是:最快是半小時,最長是兩小時,而通常是需要大概一個小時時間(你大概可以猜到我晚上幾點入睡)。回想起曾經我是如此的拒絕和害怕寫作,如今看到現在的自己可以很自然地進入每一次的文章寫作,心中感到欣慰自己至少有嘗試努力去完成這個目標。看回這些文章,我看到了“無法還原的痕跡”。
(三)回應
最後,我想要在這裡回應一些讀者對我的評語,也希望這是一種在意見上的交流和彼此促進反思的平台(至少讓我可以在這裡為自己的寫作做辯護)。
在這裡只想回應一個評語:有人認為我應該更加注重較基督教信仰方面的寫作,不應該寫那些關於國家政治、社會時事、流行文化,或者非基督教神學學科為主題的文章。他們更認為我的文章沒有帶出基督教的立場和價值觀(因為我的文章裡面看不到基督教的聖經經文引用,更沒有提到基督教、上帝或是耶穌基督這些基督教名詞)。因此,我所寫的文章不是基督教信仰的東西,是屬於“世界”或是世俗的文章,不適合基督徒閱讀的文章。甚至有人認為我的文章的想法過於開放性(相對於傳統的保守性),而有損基督教的真理教導。
至於文章是否需要引用聖經經文或是寫成更像基督信仰的文章,我認為我有我的做法。當然,如果要寫一篇基督信仰的文章(好像靈命日糧那種文章),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如我之前有提起的,我盼望透過寫文章來與我的讀者交流和分享。因此,我需要讓文章的主題更加多元化和豐富性。當今在網上的資訊已經進入一種過於豐富和過剩的地步;面對許多出現在你面前的資訊,你有必要快速地過濾那些沒有興趣和與你無關的資訊,只是關注那些能夠抓住你注意力和興趣的資訊。我不希望我的網友和讀者在還沒有進入我的部落格之前,由於看到文章題目的一些“宗教字眼”、“與他們無相關的”或是“無法吸引他們的”元素就決定放棄不看了。
從我的部落格排行榜Top 10中,前兩名的文章是《我愛Lady Gaga!!!》和《周杰倫信主了?!》。然後,接下來的Top 3到Top 7和Top 9的文章是關於馬來西亞709事件的相關文章。10篇最多人閱讀的文章裡,有8篇是屬於社會文化和國家政治時事的相關文章。從這一點來看,網上讀者的閱讀興趣範圍,跟當今世界熱門的議題息息相關,因此才能夠引起多人的關注。如果你是熟悉聖經(不是很會背誦經文那種熟悉程度)的基督徒,你也許可以觀察和留意到我文章裡背後的帶有基督教原則和神學思考的信息,雖然我沒有明文寫出那是基督教信仰的原則。我認為,不是隨便拿出一兩節經文來支持就是合乎聖經教導的(那些“聖經主義”者的傳統思維),而應該以一種在神學上的整體性基督信仰原則來表達的。因此,文章裡沒有聖經經文並不代表當中沒有基督教神學的思想內容和精神,而這樣的信息在文章中是更能夠容易地被非基督徒讀者接受和不抗拒。這是我本身選擇的做法,以能夠吸引更多元化的讀者群體,這也是我對社會文化、政治、宗教以及經濟領域的關懷。最後,我以下面當今英國神學家Graham Ward的一段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這些文化製品不只是產品(鏡面反射);它們是生產者(它們轉變了文化或社會想像)。它們是蘊涵在社會過程中的『技藝』,這些過程改變了我們的知覺本性、我們的時空感、我們對於可見與不可見的評價、我們對於什麼是世界,以及什麼是在這樣的世界中成為人之理解。因此,它們必須被看待為是政治、文化以及想像的機器(apparatuses),不只統治我們的身體,而且統治我們的心靈。這些技藝…..與消費主義連結而且關聯於兼容並蓄之訂製精神生活之急劇興起,它們持續促進了『零度對話』。哪裡沒有對話、哪裡有持續的判斷懸置、哪裡公民作為顧客或客戶,(僅只是被要求去對所提供的服務感到滿足),哪裡就有猖獗的去政治化(depoliticalization)危機民主、就有偏好休閒、偏好個人生活形態與娛樂之自決的去公民權化。對話意味著討論,而在政治上,『哪裡沒有討論,哪裡就有獨裁。』” ~Graham Ward《世界與教會:作門徒的政治》
I love what you are writing, my bro, keep it up :)
ReplyDeleteYour article gave me certain support and courage. And make me feel i am still connected with my religion. Your sensitivity to the social issue and critical evaluation helps me a lot. thanks.and keep your passion and wistom.
ReplyDeleteFrom a christian in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