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26 March 2012

與猶太朋友一起閱讀《約翰福音》

相信去年是曾思瀚博士第一次來大馬的神學演講,而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觸曾博士。上一次的《約翰福音》演講,確實讓我見識到曾博士獨特的解經功力,以及其深厚的公共演講能力。沒想到還未到一年,曾思瀚博士又再次來到吉隆坡開講“約翰福音2.0”,而這次他保證會為大家帶來另一番的驚喜,這是他遠道而來的重任。

這一次,我並沒有完全參與曾思瀚演講的全部活動,只是出席了第二晚的演講。(現在覺得有點後悔了是嗎?)雖然僅參加了最後一場的公開演講,我還是會給曾博士的這場演講一個“Like”。曾博士並沒有用很長的時間(少過1.25個小時)演講,但這並沒有使整個演講內容失去了焦點和深度,反而這種時長剛剛好的演講,證明了講員掌握了他所要表達的中心信息,並且能夠清楚地將這些信息表達得恰當和清晰,畢竟多數的出席者並不是如他神學院裡的神學生。這次的演講,確實精彩,啟發了我去發現一些新洞見。

這次的神學講座會,又讓我有另一番的感觸。看見大家都如此認真和用心地參加這樣的一個研經演講,確實是難得的,尤其是馬來西亞這片“神學講座”的沙漠地。我相信,如果教會信徒僅是期望這種一年一度的研經或神學講座,那麼,我們的教會處境是非常淒涼的。如果教會信徒僅是認為出席了這種一年一度的“神學”大會而感到滿足的話,那麼,我們信徒的信仰處境是非常可悲的。我深信,曾思瀚博士來馬開講,其最終的目的和期待,乃是透過這樣的神學和釋經講座來激發信徒去做深入的研經、閱讀和討論,因為僅僅依賴一年一次的大型演講是不足夠的。曾博士選擇演講那些沒有收錄在其著作的內容,證明了他不是為了要推銷他的著作,而是把新的東西帶給他的聽眾。我深信他也盼望邀請這些聽眾成為他的讀者,透過他一本一本的著作,去認識聖經中的真理,讓這種研經講座的效果可以延伸和轉化成教會對研經的認真態度和行動。若讀者可以從曾博士的著作裡獲得益處的話,這就不負主辦當局花上心思去舉辦這樣的一個大型演講會,也不辜負曾博士的遠道而來。(當然,按照曾博士的寫書出書的速度,若要追隨他著作的讀者有必要訓練本身的閱讀和消化能力,以便跟得上曾博士的腳步。)

就談談自己在這次《約翰福音》的講座中所聽到和學習的東西。當晚聽完了整個演講後,我回家重新閱讀約翰福音第一章。若這是《約翰福音》的作者想要表達的故事,那麼,第一章的引言就是整個故事的重點和方向。若按照曾博士的《歷久常新的生命故事:約翰福音人物研究》,他已在此書的第一章講解關於《約翰福音》全書的核心信息,即可以從《約翰福音》的開頭和結語找到線索。第一章清楚地講到“上帝之道”,而這個“上帝之道”卻道成了肉身。曾博士的第二場演講的內容主要著重在透過對猶太人節期的傳統禮儀習俗的理解,去重新理解耶穌對這些“律法主義”的批判和解構。因此,我在第一章中的一些關鍵詞看到《約翰福音》故事的敘事發展:猶太人拒絕耶穌。

“那光來到世界,是普照世人的真光。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卻不接受他。”(約翰福音18-11

這顯示了約翰福音裡的故事劇情,往往讓讀者意識到那些不同的宗教群體對耶穌這位“上帝之道”的不同反應,而我們通常看到的是:他們選擇拒絕耶穌。

曾博士在講座中闡述了《約翰福音》中三個重要的猶太傳統節期:逾越節、住棚節和修殿節。前兩者是屬於宗教性的傳統節期,而後者是較屬於帶有政治背景的民族性節期。通常非猶太背景的我們,在讀到這些有關猶太節期的字眼時,都不會過於去認真看待它們。主要原因是我們認為它們也許並不重要,我們也不太感興趣去了解他人的傳統文化(尤其是猶太人這種看似複雜的文化)。另一個原因,乃是由於它出現在《約翰福音》的方式,讓人感覺作者突然無緣無故在文本故事段落中插入一個形容當時故事背景的節期,讓讀者無法清楚明白作者的真正用意是什麼。

在這裡並沒有打算一一詳細講述曾博士對這些猶太傳統節期和禮儀背景的解釋(我相信以後你會在他的著作或文章中讀到),我僅是想表達:在閱讀《約翰福音》的過程中,千萬別忽略這些看似不起眼不重要的“提到猶太節期”的經文。曾博士帶領聽眾從上文下文的脈絡找到了一些重要線索,讓我們透過對這些節期背景的了解,能夠更清楚抓住約翰想要表達的真正信息。我本身最有印象,當然是那段講述耶穌如何醫治瞎子的故事。曾博士特別提起耶穌所採用的噁心方式:吐口水在地上,然後混上泥土,把它塗在瞎子的眼睛上,並吩咐瞎子去到西羅亞池去清洗。約翰之前給了暗示,當時是住棚節的末期。坦白說,曾博士的這番解釋的確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是第一次聽過這樣的解釋,但我可以接受。

曾博士對這些猶太節期的背景做了解釋,並在這樣的光照下重新去回顧一些重要的故事,這讓我看到約翰這位作者並沒有偏離他在第一章已向讀者提起的引言:耶穌是上帝的道,而“道”成了肉身,如同光進入了黑暗中,恩典的真理進入了世界中,但世界卻不接受他。因此,我們不難發現《約翰福音》的耶穌多數時候是蠻激進的,尤其是對於當時候的猶太宗教群體而言,是難以接受的。但耶穌以批判的態度和言語,要將猶太傳統禮儀中這些已經失去本質的律法主義精神給解構,這其實顯示在耶穌許多的行動中,而耶穌的這些行動背後通常都帶有這些意義在其中。是然對這些節期背景的了解,能夠對這些節期的解釋()我不看待它們,

我比較印象深刻的,乃是談到《約翰福音》中的福音(gospel)的另一個面向:福音的兼容性(inclusiveness)。通常,我們比較看重福音的“個人得救”面向。耶穌的福音,是包涵了外邦人的兼容性福音,而這是作為上帝子民的猶太人所無法明白的真理。因此,外邦人的福音不是從保羅開始提起的,而《約翰福音》的作者或是信仰群體已經明白這個天國的真理。耶穌對猶太人的這種向內性的宗教自私態度感到憤怒,而這些自以為是亞伯拉罕後裔的宗教群體把上帝賜予亞伯拉罕應許的核心精神給遺忘了,即是成為祝福萬國的民族。他們忘了上帝子民的使命乃是去服事外邦人,引領和邀請外邦人一同共享上帝恩典般的祝福。他們嚴謹遵守上帝律法的那些傳統禮儀,卻忽略了律法中最重要的誡命:愛上帝、愛他人(包括仇敵)。

從這樣的脈絡,我們可以重新去理解耶穌的一些激進行為,如在聖殿裡驅趕那些做買賣的。那些生意人選擇在聖殿的外院(外院主要是給不是猶太人的外邦人在那裡聚集敬拜耶和華的地方),顯示了他們並不關懷外邦人對上帝的敬拜,甚至藐視地當作買賣的地方,以至於耶穌譴責他們。上帝的心意乃是萬人禱告的聖殿(不是只有猶太人敬拜的聖殿),上帝要猶太人邀請外邦人也一起來敬拜他,這就是上帝的福音。

這樣的信息,將要再次批判我們所理解的“福音”:我們所傳揚的“福音”是引領人來到上帝的恩典面前,還是拒絕那些不配的、不符合資格的“外邦人”?教會是否為了維護本身的“聖潔身份和地位”,而無法接受可能被那些“污穢”的局外人給沾污嗎?你的教會那樣豪華、美麗、聖潔,其實有一些人是難以進得來的。我記得曾博士去年講過一個美國教會的真實個案:美國的某個教會,一些教會信徒看見教會有需要幫助他們社區里那些邊沿的街頭少年,因此向教會提出此建議。可是,教會裡的有些家長卻極力地反對,他們主要擔心這些街頭少年將影響和帶壞他們的孩子。這真是非常諷刺:教會越來越聖潔,教會外的世界就越來越污穢;教會越來越安全,教會外的世界就越來越不安全;教會越來越大間,教會的信徒就越來越擁護它,而難以放下它去尋找教會外世界的人們。

曾博士當晚也講述了他香港教會的一些案例,認為在接觸教會外的世界的宣教工作之同時,教會也需要正視其內部的這些問題,因為教會必須活得像教會,教會必須與她所傳揚的福音是相稱的,教會一定要預備好去接納任何可能進入教會和上帝國度裡的不同群體,包括那些我們重來沒有想過的群體。我時常會問:馬來西亞的基督徒在為穆斯林禱告的同時,是否有為教會已經預備好接納馬來穆斯林同胞並與他們一起來敬拜而代禱嗎?謝謝曾博士分享了他如何面對和處理那些教會內部看不順眼的問題,尤其是他經常拿出那把M60,敢於在不符合上帝福音和真理的事物上糾正信徒。我要說:曾思瀚是一位好基督徒、一位好基督教學者,一位好老師。

經過這次的《約翰福音》演講後,讓我對曾博士的釋經方法學有點興趣,值得留意。雖然我還未真正去研究曾博士的方法學,但他這種文學敘事釋經法比起其他的釋經法是比較容易被教會接受的:回到聖經文本裡尋找線索、從文本的文學敘事角度去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故事信息,了解故事背景的處境和整個故事的前後上下文本之脈絡。聽了曾博士這次講述猶太人傳統節期的背景知識後,真的覺得有必要好好認識聖經中猶太人的文化和處境,以至於我們能夠更貼近作者的文化和處境去理解文本的敘事,這樣的深入理解肯定能夠為我們在研經過程中帶來很大的幫助。

我突然有個想法:不如去結交一些猶太朋友,然後找機會與這些猶太朋友一起閱讀《約翰福音》。我真的很想知道這些猶太人閱讀《約翰福音》後的想法,這肯定又是另一個驚喜。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2 comments:

  1. 吴兄第一次接触到文学诠释?令我惊讶!

    ReplyDelete
    Replies
    1. 對於文學詮釋,我確實是新手,主要是我的研究興趣暫時並不在於這方面。然而,多接觸了文學和敘事詮釋,讓我漸漸有點認識。相信我的朋友圈子中,都有許多像你們這班我可以在這方面多多學習和參考的朋友。多多請教。

      Delete

Item Reviewed: 與猶太朋友一起閱讀《約翰福音》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