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 被處死於煽動罪名下的政治犯耶穌?

      這幾天再次翻看《馬可福音》,專注在耶穌受難的事跡時,也發現耶穌被處死的政治性一面。馬來西亞政府這兩個月裡以煽動法令逮捕了許多「政治犯」,這也讓我在閱讀馬可福音時一直湧出了無奈的感觸,不禁地問:耶穌也是被政權處死的政治犯? 關於拿撒勒人耶穌的歷史,有一點可以很確定的:耶穌是在企圖煽動羅馬政府的罪名下被處死,這可以輕易從耶穌被處死的方式看出:被釘死在十字架。這是羅馬政權如何處置那些企圖推翻和反抗羅馬政府的一種殘酷方式,作為嚴厲的警告。 四福音如何記載耶穌的受難和被處死的經過,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不是為了傳福音的用途,而是「重新」記載和推翻這段歷史。我相信耶穌在這罪名下被羅馬政權判死的「事實」對當時早期的基督教來說是件蠻「尷尬」的事:他們的創辦人因試圖推翻政府而被處死。那些跟隨他的人也肯定被羅馬認為是一群反政府的政治組織。 我們要嘗試想像對當時住在猶太的大眾來說,當時的他們並沒有我們現在手上的福音書可以參考。他們對耶穌那段被處死的歷史只能按照當時所看見的處刑方式:被釘十字架。就如今天當我們看到某些人被判死刑,大概猜到這位囚犯的可能罪名。十字架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是帶有明顯的政治意涵,因為猶太的律法傳統裡是沒有釘十字架這種刑罰。 對於當時的基督教來說,最要緊的乃是重新詮釋這個歷史事跡,即「耶穌死於政治犯」這事實。馬可福音作為最早的福音書記載,可以看得出馬可在敘事耶穌受難受死的過程所企圖重新推翻這段歷史的主流詮釋:耶穌並不是個企圖推翻羅馬的政治犯。 可能有些人也會跟我有這樣的疑問:耶穌死後那段幾十年的時間,為何沒有一個耶穌的跟隨者,甚至耶穌本身的門徒記載耶穌的事跡,直到大約六七十年後的馬可寫了第一本的福音書?若從當時可能的政治情況去理解的話,也許任何一個嘗試推翻這事實(耶穌是政治叛徒)的記載將會面對羅馬政權的對付,恐怕與耶穌同樣的下場。相信馬可福音的記載主要是為了當時的基督徒內部群體,而非傳福音的用途。 我們可以再想像一點:當時被羅馬統治的猶太人中,也有一群反抗者(耶穌的門徒中也有一個),除了耶和華上帝,他們堅決不服從於任何權柄,因此他們採取政治性的抗爭,試圖用暴力對抗羅馬政權。當時被處死於十字架的幾乎都是這些反抗者,十字架暗示著這些反抗羅馬政權者的最終下場。所以,當時的基督徒若重述耶穌之死時所可能想到的畫面:與那些反抗羅馬者的下場一樣。 那麼,耶穌的哪個行為或言語給他帶來了這項煽動罪名?這裡我們必須清楚一點:煽動罪名是政治性的,也就是說對政府和國家帶來安全穩定問題,比如煽動人民對抗政府(我不清楚馬來西亞總警長以煽動法令所逮捕的上百個「煽動者」是否真的帶給國家安全問題)。按照路加福音的記載,他們把耶穌帶到羅馬高官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說:「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凱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當來到彼拉多面前,這些祭司長需要找出有關政治性的罪名來控告耶穌,因此耶穌被控告:誘惑人民禁止納稅給羅馬政府,並宣告他是「基督」,即彌賽亞(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彌賽亞是即將來到的王,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的統治,打倒羅馬政權)。耶穌十字架上的罪名牌子:猶太人的王。 若你有留意耶穌被審問的過程邏輯細節,(跟我們的總警長和政府很相似),你會發現那些猶太領袖對耶穌的控告罪名是不一致的。在他們首先審問耶穌時所用的罪名是宗教性的「褻瀆上帝」(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而當來到彼拉多面前時卻用政治性罪名(誘惑人民不納稅給凱撒)。 那些想把耶穌置於死地的宗教領袖,其最終目的是想辦法將耶穌弄上政治刑罰,用政治性而非宗教性罪名將耶穌除去。在猶太的律法裡,宗教性罪名的死刑方式:用石頭丟死罪犯,比如那些犯姦淫或說了褻瀆耶和華的話的罪犯(相信這對馬來西亞人將會不陌生,尤其最近爭議性的伊斯蘭刑事法)。馬可的敘事方式企圖淡化了耶穌是政治犯的描述,而明顯看得出他將重點轉移到「那些想陷害耶穌的猶太宗教領袖」,這尤其可以從「彼拉多找不出耶穌有罪」看出來。彼拉多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 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相信這段記載也可能間接地帶來「猶太人上幾世紀中被屠殺」的噩運) 我個人認為:馬可所關心的主要是將耶穌之死的最終責任帶回到那群猶太領袖身上,而不是羅馬政權。你不難發現馬可記載中許多關於「那班人想要陷害耶穌,套耶穌的言論來抓他的把柄」的暗示。耶穌所傳揚和活出的天國福音,嚴重地挑戰和打擊了那群猶太領袖的利益,群眾越擁戴和聽從耶穌,他們越覺得自身的地位受威脅。 馬可也企圖在耶穌受死的故事最後中帶出這樣的意圖:那些猶太領袖嘲笑將死的耶穌,而羅馬的百夫長卻看見「這真是上帝的兒子」。透過馬可的記載,至少對當時在羅馬的基督教來說是種安慰和鼓勵,耶穌的死,不是因為政治罪名,連彼拉多都認為耶穌是無罪的而企圖救他,而真正的推手是猶太領袖。 比起猶太領袖,福音書的記載似乎較少談到耶穌對羅馬政權的看法,也許有人會問:耶穌是否贊同反抗羅馬政權?而彼拉多正是要弄清楚這個問題。 當耶穌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審訊時,彼拉多嘗試從政治角度去審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的回答是清楚和關鍵性的。「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彼拉多應該是明白這話的涵義,因此他才會繼續問道:「這樣,你是王嗎?」彼拉多明白耶穌的回答並不是否認他是王,而是否認他的國度是來自這世界的國度。耶穌所體現的國度不像是羅馬的國度,不像這世界的其他任何國度;耶穌的國度乃是一種超越羅馬的國度,超越一切世俗政權的國度。 這樣的國度治理方式已回答了為何耶穌被拒絕和最終被害。雖然耶穌國度的政治被拒絕,甚至被不公義的政治而打壓,然而上帝是信實和公義的。上帝叫耶穌從死裡復活,正是這個復活的意義,讓委身於基督國度的跟隨者能夠有能力去活出天國的生命。我們需要思考一點:若耶穌是按照世俗國度的方式,他是不會被拒絕和受難。面對暴力的侵害,耶穌選擇了受苦;面對敵人的攻擊,耶穌選擇了寬恕。這看似不合理不受世界歡迎的方式,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已向我們展示的生命。 若基督因著他所體現的天國方式而被拒絕和受逼迫,那麼,我們不難了解,當教會選擇忠於這位基督時,他必然發現自己因著基督而受逼迫和被攻擊。這正是耶穌所宣揚的天國福音:「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當我們發現今天的教會活在安逸和免受逼迫拒絕時,這是否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反思:教會是否正活出基督天國的福音? 在那之前的巴勒斯坦只有兩種猶太人:一種心態上臣服羅馬,一種想著推翻羅馬。但那位來自加利利的耶穌,卻帶出了裂天而降的第三種聲音:超越羅馬,而超越羅馬,非屬世的道路。

Powered by Blogger.
18 December 2011
Isaac Goh 加恩

《MI4: Ghost Protocol 不可能任務4》:聖誕的不可能任務

剛過去的週五晚上,放工後與一班同事(一共18人,夠大班了吧),吃完晚餐後,正大群人一起去捧Tom Cruise的新作品:《Mission Impossible 4: Ghost Protocol》(中譯: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看完這部約有兩小時的動作驚險片,看來Tom Cruise與他的團隊(包括新興動作導演Brad Bird)確實沒有令MI的粉絲們失望,而我本身也會給予這部電影不錯的娛樂評分。若你覺得最近的生活好像缺乏些“刺激性”的事物而感到有些平凡無趣,那這部電影的確蠻適合你的。倘若你觀看這部電影後仍然覺得平凡無趣,那看來你才是那個“不可能的任務”(我也不懂得該如何取悅你是好)。

對於我來說,這最新的第四集可以說是系列中最好的一集(若是從娛樂性來看的話)。許多的動作驚險場面設計,幾乎都讓在場的觀眾捏了一把冷汗,而導演往往喜歡將動作的驚險度提高到極點,到達一種在時差半秒中的情況下就可能喪失性命的驚險度。當然,在設計一系列驚險動作的時候,都需要借助一些具驚險度的“東西”,而這一次被選中的是:位於杜拜(Dubai)的世界最高建築物Burj Khalifa。(我想起去年到Dubai旅遊的時候,從下面看上去的時候,確實並不覺得這座塔樓真的如此高)電影中的其中一個高潮賣點,就是Tom Cruise需要變成“蜘蛛俠”,單憑一對具有吸力的高科技手套,懸掛和一步步攀爬上超過100層高的建築物。據說對於這高度危險的動作,Tom Cruise堅持親身演出。我在觀看電影的那時刻,這想法的確曾閃過我的腦海:這位演飾特工的Tom Cruise,好像一隻“人類蒼蠅”般地粘貼在玻璃上,而且那是在約有千尺的高空上,而你卻告訴我那並不是電腦生成出來的視覺影像,而是Tom Cruise本人?我想,Tom Cruise和導演確實是瘋了!(不管是真是假,只要觀眾相信就行了)。

說到Mission Impossible這樣的特工電影系列,相信在好萊塢裡並不陌生。Mission Impossible就好像其他特工動作電影系列,如:Die HardJames Bond,以及Fast & Furious,當中不乏許多連環的驚險動作設計場面,具有跑車追逐的速度快感,超酷的高科技使用,以及一群又帥又酷又勇的角色們。這些電影的主要賣點:酷!這些場面只有發生在電影裡面才可能變成“酷”。若你在我們的真實世界裡看到這些場面(連環車禍、高空墜下、建築物爆炸等等),我敢打賭你不會在當場拍手叫好喊酷。這是當今的一種消費元素:驚險、爆炸、高速、血腥、恐怖等等。觀眾願意花錢去經歷這些“感覺”,就好像花錢去看恐怖片嚇自己一樣。這就是所謂的消費恐怖、消費暴力、消費血腥。(觀眾好像將自己的快感和娛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無論如何,這就是當今的好萊塢商業片的賣點,不管你認同與否。在看過這部MI4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並不是那些驚險的動作場面,而是那最後的一幕:當Tom Cruise在導彈即將爆發的最後一秒中,成功按下終止鈕,然後說了一句話:完成任務(Mission Accomplished)。Tom Cruise與他的團隊的最終目標,就是完成任務,即使他們的任務看起來是不可能的。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這個戲名就是那樣的弔詭:你正要去完成的任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若你真的完成了,那它還會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嗎?如此來看,“不可能的任務”並不在於任務本身,而是在於要去完成這任務的人身上。至少對於Tom Cruise與他的團隊來說,任務看來真的是不可能的,但他們有信念(Faith):因為他們相信這是可能的,即使根據理性和經驗,是不可能的。

什麼是“不可能”(Impossible)?這確實是一個知識論(epistemology)的問題。“不可能”的概念,也許來自理性或理智,也或許來自經驗。我們認為某樣事物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經過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後做出這樣的結論;也因為我們(包括他人)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人類歷史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物)。什麼是“不可能”?“不可能”令人們感到害怕、驚訝,還是興奮?

其實,基督教的經典――《聖經》裡充滿了許多令人難以接受的“不可能”事件,而往往這些事件都涉及上帝的作為。而在這個聖誕節即將來臨的期間,“不可能”再次令我想起馬利亞(耶穌的母親)這個聖經重要角色。對於馬利亞,基督新教(Protestant)也許不如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般特別強調馬利亞的重要性。在講述關於馬利亞的故事,通常教會只有在一年一度的聖誕節期間,才再次將馬利亞搬上講台。到底馬利亞與“不可能的任務”有什麼關聯或聯想?

若我們有留意天使加百列向馬利亞說話的那段故事(路加福音126-38節),我們就會發現當中有一話說到“不可能”:
到了第六個月,天使加百列奉神差遣,往加利利的拿撒勒城去, 到了一個童貞女那裡,她已經和大衛家一個名叫約瑟的人訂了婚,童貞女的名字是馬利亞。 天使進去,對她說:“恭喜!蒙大恩的女子,主與你同在!” 她卻因這話驚慌起來,反覆思想這樣祝賀是甚麼意思。 天使說:“馬利亞,不要怕!因你已從神那裡蒙了恩。 你將懷孕生子,要給他起名叫耶穌。 他將要被尊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他祖大衛的王位賜給他, 他要作王統治雅各家,直到永遠,他的國沒有窮盡。” 馬利亞對天使說:“我還沒有出嫁,怎能有這事呢?” 天使回答:“聖靈要臨到你,至高者的能力要覆庇你,因此那將要出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 你看,你親戚以利沙伯,被稱為不生育的,在老年也懷了男胎,現在已是第六個月了, 因為在神沒有一件事是不可能的。” 馬利亞說:“我是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天使就離開她去了。(新譯本)
37節中,“因為在神沒有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在和合本修訂版被譯作“因為,出於上帝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結合這兩種譯本,我會如此譯作“上帝所說的,沒有一句是不可能的”。因此,馬利亞在回應天使的時候,說: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


天使告訴了馬利亞關於上帝的旨意,也就是上帝要透過馬利亞所成就的計劃,而這也是馬利亞從上帝那裡領受的一個重要任務。但對於馬利亞來說,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我還沒有出嫁,怎能有這事呢?馬利亞的第一個面對的“不可能”,就是身為未出嫁的童貞女將要受上帝的靈感孕懷胎,而且所懷的是上帝的兒子。據學者的研究,馬利亞當時的年齡,應該只有十多歲而已(13-16歲)。這麼年輕的馬利亞,怎能輕易地承擔起這種不可思議的事件發生在她身上(除非她真的是既天真又單純的童女,不會去思想那麼多)?然而,我相信馬利亞對天使的回應是真誠的,這也是馬利亞的信心(正如亞伯拉罕堅定相信上帝給予他百歲生子的應許),即使我認為馬利亞接下來的日子仍然會有時候懷疑和苦惱,這是一段極度掙扎的日子。但馬利亞選擇順服地接受此任務,也許這就是為何上帝會選中這位毫不起眼的小童女。

這項不可能的任務不僅涉及馬利亞本身,當然還包括所許配於的丈夫約瑟。我在想,上帝的計劃真的需要有約瑟的參與嗎?如果生下耶穌是馬利亞受聖靈感孕而懷胎,那約瑟還有什麼作用?如果真的也需要約瑟的話,那麼這計劃的成功不僅需要馬利亞的順服,也需要約瑟的順服。約瑟憑什麼順服呢?上帝透過夢向他說話?

我認為,在這個聖誕節來臨的時期,那些剛生下孩子的年輕父母,或是正在懷孕著的父母親,他們對於當年馬利亞與約瑟,以及誕生的小耶穌有什麼特別的感受。作為現代社會的父母親,對於當年的聖誕夜會有什麼感想?十多歲的少女突然未嫁懷孕、未婚夫被逼接受未婚懷孕的未婚妻、兩人需要冒險面對當時保守社會“犯姦淫”的律法、被逼將孩子誕生在那可惡又骯髒的馬槽裡,最後還要被自己的國家政府追殺!(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這些作父母的身上,不如死掉算了吧!)

馬利亞與約瑟的這段旅程,我們也許可以看做為另一個“亞伯拉罕的信心之旅”,一段不可能的任務之旅。馬利亞與約瑟前面要走的道路,上帝並沒有全部一次過告訴他們,他們就是一步一步地憑信心走下去。我敢打賭,如果約瑟一早就已經知道希律王將要殺害小耶穌的話,他極大可能不會前往伯利恆去,也或許可能立刻退出這個計劃(有誰想要逃亡到埃及?)。然而,這就是馬利亞和約瑟夫婦的信心和順服的榜樣,這也是為什麼上帝還是需要約瑟在這個計劃裡面:一個完美的家庭,包括耶穌所誕生的家庭,是需要父親與母親的存在,這是上帝對家庭的心意。

最後我要說的是,馬利亞如何完成任務。聖經記載,馬利亞總是把所聽見和不明白的話語藏在心中,反复地思想。我相信,馬利亞的一生中都仍然存有疑惑,尤其是她當年從天使所聽到有關耶穌作為以色列救主的話語。也許,在耶穌三十多歲出來傳道的那三年裡,馬利亞看到了上帝如何在耶穌身上的作為而漸漸相信了那些話語的成就。我也相信,在耶穌到處佈道的時候,馬利亞不時都會常跟隨在耶穌身邊,因為對馬利亞來說,耶穌除了是她親身的兒子,也是上帝在她生命中所安置的一個重要任務,即使她仍然不明白這計劃的內容。我會如此去想像:當耶穌被判死刑、被釘在十字架上等待死亡的時候,馬利亞的心是最疼痛的。當她在十字架下觀望著耶穌受苦的時候,所極度傷心的並不僅是因為耶穌是其親身的孩子,或許也包括她一直相信、守護和期待著的“以色列的救主”(這是天使向她述說的應許)的應許,即將破滅,而她的任務也將宣告“失敗”。


我相信,在耶穌死後三天復活後,最開心和興奮的,肯定是馬利亞。馬利亞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辛苦和冒險地生下耶穌,將耶穌教育養大成人,陪伴耶穌走到服事的終點,並最終經歷了耶穌的復活――在耶穌復活的那一刻,就如Tom Cruise在電影裡,宣告說:Mission Accomplised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3 comments:

Item Reviewed: 《MI4: Ghost Protocol 不可能任務4》:聖誕的不可能任務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