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無意中看到上述大馬電訊公司DiGi的一則非常有意思的廣告,講述關於“饒恕”(forgiveness)的生活實踐,在生活中簡單的大小事情中活出一種“饒恕”的生命實踐,為我們這個無法平靜的社會帶來一種“饒恕”的氛圍,尤其是在即將來臨的國慶日。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饒恕”也許不再是那麼的深奧和複雜。它也許已經在我們的社會中形成了一種道德上的意識形態,而逐漸地化約為一種“平庸”的概念。“Sorry”、“對不起”、“抱歉”等饒恕的術語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常用詞語。“饒恕”更深入的意義已經不再是我們需要去重新思考的概念和生活實踐,因為我們認為我們已經被告知了“什麼是饒恕”、“要如何饒恕”、“饒恕的做法”等。
我記得在聖經裡,單單是在福音書裡的記載,耶穌都有無數次談及關於“饒恕”這件事。在登山寶訓裡的教導,耶穌講論有關“饒恕”的功課。而耶穌也在其受苦於十字架上的時候,展示了他所教導的“饒恕”之表現。法國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在其解構的哲學概念中也曾經討論關於“饒恕”,一種解構式的饒恕觀念。這種解構式的“饒恕”,其背後的核心觀念確實是啟發和源自於基督所教導的天國式的饒恕觀。
活在當今以經濟、資本、交易、消費為主幹的社會中,“饒恕”已經漸漸變成一種帶有交易意味的行動,即使宗教也無意中陷入其中。即使在基督教信仰的實踐中,我們都會無意地為“饒恕”設定了一些“條件”,使饒恕成為可能。比如說:要求饒恕者必須有補償的意願、要求饒恕者必須表現出哀傷、要求饒恕者必須承諾不再重犯錯誤、要求饒恕者必須首先願意悔改認錯等等。若要求饒恕者本身符合這些“設定”的條件,那麼他們將能夠“贏取”饒恕。難道這不像是一種“交易式”、“經濟式”、“帶有條件式”的饒恕嗎?德里達形容饒恕為一種“禮物”,意味著超越經濟的毫無條件“禮物”,即是一種禮物般的“恩典”。這樣的“禮物式”饒恕,是天國的真理:要愛你的仇敵。你若愛你所愛的,這算是什麼愛,因為就連行壞事的人也會這樣做。可是,當你願意去愛你的仇敵,愛那些你所無法去愛的人的時候,這樣的愛和饒恕是超越了人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到達一種瘋狂的倫理實踐(或許這是上帝國度的一種瘋狂)。這樣的愛,是無法符合理性的邏輯和原則。
耶穌在被釘十字架的那時刻,他為著那些羅馬兵丁向天父祈求赦免的“饒恕”表現,正是這種無條件的饒恕。“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真正的饒恕,是耶穌基督式的無條件給予,不在乎是否滿足任何所設定的“被饒恕”之條件。在我們的歷史中,就曾經有許多“無法饒恕”的事件,如:二戰的大屠殺事件、美國911的恐怖襲擊等等殘暴的行為,不正是提醒我們關於這樣的一種“真正的饒恕”的需要嗎?
有聖經學者甚至做出大膽的假設,認為耶穌所給予的饒恕的無條件,乃是他並沒有堅持和要求罪人必須要先悔改和承諾不再犯錯,或者作出補償。耶穌是完全把這些計算和條件放在一旁,無條件地給予天國恩典般的愛。耶穌與罪人親密地相處在一起的生活舉動,顯示了他那種對罪人無條件的饒恕和愛,這也是為何他引起了那些遵守“饒恕的經典條規和律法”的宗教人士的反感和爭議。也許這樣的觀點會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基督為我們罪人代贖”的想法,是否意味著當中存在著一種交易式的饒恕,需要我們帶著一種虧欠上帝或者補償上帝的心態來回應上帝?我認為,上帝的救贖恩典,並不是期待回報的付出,而是一種無條件地給予(恩典),這樣的饒恕的恩典,是德里達所講述的“禮物”,一種幾乎是“瘋狂”的禮物,一種“不可能”的禮物。
引用德里達的解構“饒恕”:真正的饒恕,是因為它是“不可能饒恕的”。真正的饒恕,即是在每一次具體的實踐中打破關於什麼是可以饒恕和什麼是不可以饒恕的經驗和界限,解構了饒恕原來的可能性,就像真正的愛是愛那些超越你並更新你的事物。無論是饒恕,或者是愛,都需要一種超越性的維度,否則就會輕易地被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平庸所吞沒,或被罪惡所壓垮,或者被經濟的理性計算所腐蝕。
只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有人奪你的外衣,連里衣也由他拿去。凡求你的,就給他。有人奪你的東西去,不用再要回來。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麽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你們若善待那善待你們的人,有甚麽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是這樣行。你們若借給人,指望從他收回,有甚麽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藉給罪人,要如數收回。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藉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 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你們要慈悲, 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6:27-36)
AMEN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