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終於看完了上週六“雙雄辯論”的完整短片,這是一個全馬華人期待已久的辯論會。這個辯論會之後,不知大家是否感到滿意?這次辯論會的重頭爆點,乃是雙方出動了各黨的重量級人馬上台對打(蔡細歷馬華總會長VS林冠英行動黨秘書長),而通常上台對打的場面,都是華人最喜歡的場面(你去看看《葉問》一二集到底有多受歡迎就明白了)。
這樣的公開性辯論在馬國是難得的,即使我們的首相上任以來都還未有過任何辯論(都只是自己講給自己人聽,自己拍手自己叫爽)。因此,這樣的現場直播式的辯論是值得在往後的日子繼續積極性地推崇,讓人民有機會多聆聽政治人物的言說發表,並且學習如何批判性地去判斷他們的論點。舉辦更多這樣的理性對話,肯定能夠促進國人學習如何更加“有文化”,不是只會在Facebook上羞辱和咒詛對方、鼓吹一種語言上的暴力文化,而是能夠提出本身的看法,並與對方交流。
在這裡想分享對這場辯論的觀後感:
一、辯論的題目
這次辯論的題目為“華人何去何從――兩線制會否變成兩種族制?”。其實,很多人真的看不懂這個有點奇怪的題目,尤其是其副題。如果辯論的題目是“兩線制好,還是種族制較好?”,這就容易明白得多了。若從這次的辯論乃是由馬華提出邀請和指定辯論題目,就可以了解這題目背後的可能原因。若我們嘗試從馬華的角度來看,他們絕對是反對兩線制,因為兩線制乃是反對黨的主要議程和政治方向和理念。但,馬華既不贊同兩線制,也不贊同種族制,那麼這樣的題目就會看起來有點誤導性,而且當中隱含性地暗示了一點:此辯論的目的主要是用來攻擊行動黨或反對黨的政治理念,並且刻意將此辯論會的方向引導去馬華希望能夠發揮的課題,即是玩弄種族和宗教課題。
從馬華設定的這題目來看,馬華幾乎已經來到沒有政治課題可以言說和發揮的淒涼地步。其實,多數的華人所關注的課題是什麼,相信幾乎所有的華人都知道,而就只有馬華(裝作)不知道,並且刻意避開不談,因為這些課題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不在馬華能夠控制的範圍裡,而且那也可能是他們政治的致命傷。然而,對於行動黨來說,雖然題目是對他們不利,但若積極地去想,這題目也給予他們機會去向大馬的觀眾和人民解釋和闡明他們政治的重要理念,即兩線制,並且大力地反擊採取種族制的國陣。
二、辯論的宗旨
至於整個辯論的宗旨,我相信雙方都有自己的目的和議程。為什麼馬華會主動提出這樣的一個公開性辯論?自從308政治海嘯之後,人民開始對政治關注,尤其是城市的年輕人。這些對時事關注和有興趣的年輕人期待這種理性對話式的政治辯論,這是由於比較受教育的城市人對民主和自由的一種渴望。308過後,馬華都一直處於挨打的趨勢,即使換上了蔡總會長,也無法挽回一些聲勢。在下屆大選就在眉頭的緊逼關頭,馬華被逼採取這個公開性辯論的策略,嘗試作出挽救的最後掙扎。無可否認,他們主要的對手是行動黨,並希望藉此機會可以將行動黨不斷攀升的聲勢給壓制下來。
對於行動黨來說,這次的辯論乃是由敵方馬華所邀請和主辦,因此可以預料到當場會面對的攻擊和為難。就好像在戰場上被邀請到敵人的地方去談判一樣,如果有什麼失足和不利的事情發生,就會輕易地被直播到全國去。雖然這是如此的不利,但行動黨不會拒絕,因為這也會是一個不容錯失的良機。一向來,要在被國陣政府所控制的主流媒體或電台出現,這是反對黨所處於弱勢的一點。國人難以看見反對黨有機會可以上電台發表言論,因為在政治上這是對國陣不利的(即使你在電視上時常看到安華,也只會看到被控雞姦的安華)。所以,這次被邀請的行動黨,肯定不會錯失此良機上台,向全國人發表他們的政治言說、理念和政策,即使也許只是短短的有限時間。
三、辯論大會的過程
至於這次辯論會的兩位重量級演講者,都各自發揮了他們的英雄本色。在這裡沒有必要一一詳細地談論他們的辯論言說,只想從整體性來看兩者之間的辯論。
老實說,看完這場辯論會後給我的一個感覺是:這並不像是一場專業性的辯論會,反而更像是一場政治演講大會。這樣的政治性“對話”,通常我們都會在報章上看到,雙方各自在報章上發表攻擊對方的說辭,然後隔天另一方又在報章上反擊對方。這次的辯論只不過是除去了中間的大眾媒介,直接面對面的轟炸。然而,這種帶有極重的政治味道的辯論,並無法讓演講者包括觀眾能夠理性地去思考和聆聽。比如說,採取人身攻擊的對話方式、打斷對方的演說、包括在沒有提出任何證據下的論述等,都不是辯論會上該出現的場面。這也許要回到一個基本的問題:辯論者是否有針對大會的主題進行論述的發表。否則,這場辯論會就好像一個政治演講,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問什麼就問什麼,而是所表達的是完全無關的。
除此以外,這場辯論會的時間幾乎有點不足,尤其是某部分的時間需要公開給觀眾來提問。我認為,真正的辯論會其實僅需要將小部分的時間給予觀眾提問,而且只限制於幾位有代表性的觀眾,如非組織團體的代表、各媒體的記者、或是時事評論者。我相信這些代表和人士所提問的問題,會是較成熟和關鍵性的,而不是按著個人的利益或是缺乏全面性的考量。總而言之,辯論會真正的主角乃是台上的雙方辯論者,應該把重心放在辯論者的言論發表上,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和機會發表他們的政治觀點和並進行有效的互動與對話。
這次辯論會的最大問題:主辦當局讓大量的各黨成員出席。我個人認為,若這是一個專業性的辯論大會,那最好不要讓黨員出席。原因很簡單,黨員們的出席根本無助於整個辯論會,反而很大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問題。在我國當今的政治處境下,我認為多數黨員們的政治成熟度仍有待改進,尤其是當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有點失去理智,因此應該暫時避免各黨成員聚集在一起的這種場合。這樣的場合也有可能導致暴力的事件的發生,這是不必要的。
這次辯論會令我印象深刻的,乃是觀眾(黨員們)的熱烈反應,這也是我覺得失望的一點。有時事評論者如此認為:我國今天的選民們可分為三種:一種是支持執政者國陣,另一種是支持反對黨,而最後一種是中立者(並無支持的任何一方)。支持國陣的,你如何說服他們都不會改變他們對國陣的支持;支持民聯反對黨的,你如何說服他們都不會改變他們對民聯的支持。這次的辯論就可以明顯看到這種現象。若你有留意辯論者的一些言論,是明顯地有邏輯上的問題,甚至自打嘴巴的論點,然而台下的黨員支持者還是一樣熱烈地歡呼叫好支持。難道這些支持者的邏輯思維也是如此的有問題?也許對於他們來說,不管是否符合邏輯或是有道理,只要是我所支持的一方,我就會完全支持到底。顯然,政治圈子裡有時候也可以如宗教般讓人盲目跟從,簡直是到達迷信的地步。看來,這次辯論會確實如演唱會一樣,不是辯論者與聽眾的集會,而是歌手與歌迷的集會。
結語:
辯論會之後,大家都會問:誰才是這次辯論會的贏家?我相信,每一個人的答案都是主觀的,按照個人的標準去衡量和判斷。至於我個人的看法,我不會去判斷誰是贏家,但我個人會認為,林冠英是“英雄”,至少在幾方面我會如此認為。
這次的主辦當局是馬華,然而林冠英並沒有因此害怕退縮,反而深入敵境,與敵人面對面交鋒,這是一種可嘉許的勇氣。從辯論的主題來看,明顯的也是敵方所刻意量身定做的攻擊性題目。然而,林冠英還是在不要求更改題目之下,勇敢地迎戰。這是一種政治氣概。而讓我感動的一點,乃是林冠英在開場所講的辯論真正原因,顯然林先生看到更長遠更遙遠的事情:“今天大家來是要見證一個良好的政治風氣的開始,就是希望從今天開始,政治辯論能夠像歐美國家一樣,成為大馬民主的常態。”沒錯,不管會是贏還是輸,最重要的是透過辯論而讓人民有機會參與和見證民主的進程,而不是基於對勝算的考量問題。這是我敬佩林冠英的一點,也是作為一名政治人物的成熟遠見。
不管這次的辯論會是否成功,這也總算是馬國長久以來需要朝向的一個政治民主方式:透過理性對話的辯論,打開一種有教養文化的政治風氣,讓政治人物和人民都同樣在民主的精神下一起成長和邁向成熟的政治思維。往後的馬來西亞需要繼續進行更多的辯論,培養這樣的辯論文化,而我相信我國的辯論將會變得更好。
2012 林冠英 vs 蔡细历 辩论:
《華人何去何從――兩線制會否變成兩種族制?》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