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15 October 2013

當教會像工廠般地「生產」信徒

上個星期日我簡單地分享一點反思,關於基督徒慣性的直線思考模式,並點出這問題往往與教會裡的教育模式有關。

普遍上,多數教會都嘗試透過每週講台證道和各類信徒成長課程作為主要的教育模式。因此教會信徒往往都被要求參與信徒生命的種種培訓課程,或是在本身生活上實踐特定的靈性操練,如靈修、禱告、讀經,參加聚會。透過這些「教育模式」,信徒被「教導」和「灌輸」有關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觀,如愛上帝、愛人等等。

在我的印象和觀察中,其實許多參與教會許久的基督徒並不是不曉得或遺忘了這些價值觀。許多基督徒生命的問題並不是價值觀的問題,而是思維和實踐的問題。基督徒生活的本質是什麼?若從基督徒生活除去聚會、事奉、靈修、讀經、禱告、奉獻、傳福音,那些循規蹈矩的宗教生活,請問基督徒的生活還剩下什麼?

當今的講台信息總是不厭其煩地重複著、提醒著、勸勉著台下的信徒:要常常靈修、禱告、讀經,多多參與事奉,要活出喜樂的生命,要知足常樂,要奉獻生命等等價值觀。但根本的問題並不是「你需要重複或提醒多少次」。這種我稱為所謂的「直線教育模式和思維」,其問題不在於提醒信徒「要多讀經禱告」,而是找出「為何多數信徒無法多讀經禱告」。這需要某種程度的細膩觀察和洞察力,使傳講的信息一針見血地打中聽者的心靈深處。

有一點教會牧者或靈修所嚴重缺乏的,就是一直只專注在「做什麼」,而非首先思考「為何要做」以及「問題在哪裏」。神學思考乃是從「問題意識」開始。缺乏這種神學思考,我們就只會拼命地做東西,以為堅持地做下去就一定會有成果,但卻不去了解問題的所在。

關於信徒生命的培訓教育,雖然教會採用的「課程模式」是一個基本的開始,但若不俱有伸縮性,這樣的教育模式是「死」的,有如工廠般「生產」出教會所要的信徒。許多教會都有自己的「信徒培訓系列和模式」,初信者課程,然後進入下一個,再下一個,直到他們上完所有課程畢業。

這跟企業公司的管理模式很相似,也跟工廠裡的生產模式可做比較。很多時候教會無意中正在生產「罐頭」,這些課程好像Quality Control般的檢驗罐頭品質標準,最終的目的是要生產出符合標準的罐頭,一模一樣的信徒,然後向上頭交報告,交成績單。信徒也以「畢業文憑」和「品質證書」為一種自我信仰的安慰和肯定。

大家都以作為罐頭為沾沾自喜,而忘了認真去思考上帝其實要我們做自己,因為基督徒的信仰生命是充滿多元性、不確定性和可能性,這才是「信心之旅」。當然,做罐頭輕鬆很多,也容易被管理,至少省了很多麻煩,不必跟身邊的罐頭們解釋太多。如果不做罐頭,旁邊的罐頭會一直問:你為什麼這樣的?為什麼你不跟大家一樣就好了?但需要解釋的東西,才有珍貴和獨特之處。直的路很好,但彎的路會很美。

什麼是衡量一個信徒生命成長的「標準」?但這樣的「標準」往往都是開放性,否則我們會回到「生產罐頭」。要走向這種信仰的「開放性」,教會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上帝的恩典,讓恩典先解構了我們所謂的「信徒標準」。

教會絕對不是為了生產罐頭的工廠,而是彰顯和流露出上帝恩典之河的泉源。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Item Reviewed: 當教會像工廠般地「生產」信徒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