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書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喜歡在自己的牆上(Wall)說話,對著食物拍照,早上首要事情查面子書,睡前向全世界說「晚安」。其中一個最多面子書使用者的普遍行為:Like & Share。
人們比過去有史以來更加喜歡「分享」。分享變得非常容易、簡單和自然。不需要指名道姓給誰,只要一個share ,全世界就會看到。
我們喜歡分享什麼東西?什麼東西都可以分享:好笑的、好吃的、好玩的、好酷的、好看的、好健康的、好感動的、好激勵人的 ......。當我們從某樣東西得到某種「感動」,我們自然而然會想要立刻分享於全世界。上帝所創造的人是渴望分享的,分享會帶來一定的快感。
有朋友問我:為甚麼我甚少Share其他的東西,除了自己寫的文章?其實除了寫文章,我也有分享其他東西,比如 YouTube的歌,一些有趣的圖像。但我總是喜歡再加上自己的感想和文字,表達出我為何分享它,這也是我經過了思考和認真聆聽閱讀而有的「感動」。
當今人們活在消費主義的思維和生活方式,面子書上也成為了一種消費文化。我們容易變得麻木,所體會的感動很容易快速地消失,再沒有多少東西可以給予我們長期的感動。我們快速地消費某個感動後,我們繼續尋找下一個感動。這是為何那些經常泡在面子書世界的人好像一直在尋找某些東西似的,其實他們自己根本也不知道為何要上面子書,就這樣一泡就泡了幾個小時(根據近期本地報道,大馬人平均一天花上九小時在面子書)。
我相信,面子書文化會是接下來我們需要接受和認真面對的主流文化,這也是我經常為自己定下一些使用面子書的原則。基本上,我每天上面子書時,都不會先遊覽,而是先寫下文字或文章(比如說當天想要分享的感動事物),然後再帖文上載。我清楚知道,一旦你開始遊覽,你就無法停下。我給自己使用面子書的一個要求:每一天分享一篇「感動」(最多兩個)。
因此我甚少轉載其他文章和東西,即使我看了後有感動和啟發。這不是因為我自私或不喜歡分享,而是我不希望只是僅僅分享而已。我希望所得到的感動和啟發是讓我思考,並促成行動。消費式的分享,就只會分享而已:很簡單的步驟,一個 Click,就分享出去了。至於它給你的感動或激發,已被那一個 Click吞吃了。無法促使你停下來思考和去行動的感動,就是一種「不感動」(不敢動)。
我們轉載許多悲慘新聞,卻連花上一分鐘為受害者祈禱都不願意;我們轉載許多旅行美景圖片,卻不願好好計劃下一個旅行;我們轉載許多保健文章,卻依然繼續大吃大喝大睡;我們轉載許多智慧人的名言,卻不願停下來去思考;我們轉載許多成功人士的寶貴經驗分享,卻永遠停留在我們的舒適圈裡繼續麻木度日。
我們以為轉載分享了出去就是「完成任務」。我們最愚昧的地方,乃是我們以為轉載了這些道德的、正義的、成功的、屬靈的東西後,我們就感覺自己變得是有道德、有正義感、成功的、屬靈的。其實你自己根本沒有改變,沒有思考,也沒有行動。
我經常告訴自己:如果一天裡有一樣東西給我帶來一點感動和激勵,然後促使我去安靜思想,並做出行動或活出那份感動,這已足夠了,不需要很多。我會把所閱讀到的「感動」和「啟發」記下來,過後慢慢進行思考,再看能否活出行動來。當那一天我真正活出這份感動時,我會將它寫成文字,分享於身邊的人。這就是我一直寫文章的感動來源和方式。
處在面子書的消費世界裡,別讓那份感動輕易消失。抓住它,思想它,活出它。若面子書上的每個人在每一天都能夠盡量活出一個感動(一個就夠了),我相信我們的世界會變得不一樣 。
人們比過去有史以來更加喜歡「分享」。分享變得非常容易
我們喜歡分享什麼東西?什麼東西都可以分享:好笑的、好
有朋友問我:為甚麼我甚少Share其他的東西,除了自
當今人們活在消費主義的思維和生活方式,面子書上也成為
我相信,面子書文化會是接下來我們需要接受和認真面對的
因此我甚少轉載其他文章和東西,即使我看了後有感動和啟
我們轉載許多悲慘新聞,卻連花上一分鐘為受害者祈禱都不
我們以為轉載分享了出去就是「完成任務」。我們最愚昧的
我經常告訴自己:如果一天裡有一樣東西給我帶來一點感動
處在面子書的消費世界裡,別讓那份感動輕易消失。抓住它
評語是已經消化的表現。在快餐文化裏,我們只懂得塞好東西進口(like&share),卻忽略了消化。片面及錯誤地利用你聽過的思想,名言和金句,只告訴人你思想上的消化不良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