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24 October 2011

《Real Steel》:當人被機器人取代了的時候

原本沒有打算去看這部《Real Steel》(也許今年開始厭惡了那些好萊塢式的高科技的科幻特效大製作),但許多人給予這部電影不錯的評語,因此對它改觀而去捧場。基本上,若沒有其海報的視覺呈現下,單憑“Real Steel”這個戲名,相信沒有多少人會有興趣,並且猜測到這部電影的大略故事劇情。海報所呈現出來的信息是明顯的,它不是一部關於“鐵”的電影,而是講述關於“機器人”的電影。講到機器人,相信大家都會不經意聯想到《變形金剛Transformers》,而《變》這部電影的第二和第三集,確實讓許多期待的影迷們大感失望(算了,導演也不再開拍下去了,也許放棄了吧)。與《變形金剛》一樣,《Real Steel》的executive producer也是大名導演Steven Spielberg。但大家也許會質疑這部電影是否也會如《變形金剛》般讓人失望。

雖然都是一樣以機器人為主題,Steven Spielberg這一次終於將故事的主題和方向,轉換成更加貼近觀眾生活和心靈的劇情。 在這裡並不打算透露劇情,只是簡述關於故事背景的主要重點:故事發生於接近我們不久多年的未來。這時候的人們,最有興趣觀看和瘋狂追求的運動和體育之一:拳擊(boxing)。但是,這時候的拳擊賽已經不是由人與人之間對打,而是由比普通人高大一點的遙控智慧型的機器人取代之。簡言之,就是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拳擊賽(這是比賽,不是好像變形金剛般的正義和邪惡的宇宙爭戰)。男主角(金剛狼Hugh Jackman演飾)過去曾是一名世界冠軍的拳擊運動員,然而自從機器人取代了作為人類的拳擊者,男主角也從此無法繼續真實地參與拳擊賽,而是購買機器人去參賽取勝。可是,命運卻不站在他那裡,導致他一直失敗而生活陷入了困境和墮落中:瘋狂於機器人比賽,放棄妻子兒子,到處借錢欠債,生活除了機器人和拳擊賽,沒有其他的了。最終,他兒子的出現以及與他一起相處的一段日子卻改變和扭轉了他的悲劇的一生。

基本上,我認為這部《Real Steel》還是可以算是成功的,若將它與同樣題材的《變形金剛》做比較。對於《變形金剛》,大家都對於第一集的精彩呈現和特效目瞪口呆和大感驚喜,這是第一集的成功之處。然而,後勁不足的第二和第三集卻敗在導演無法創意地善用變形機器人的特效,以及貼近人們真實生活和內心世界的故事內容,導致即使在大量使用特效的條件下也無法扭轉它的命運。《Real Steel》也是同樣以機器人的特效和故事主題為賣點,但它抓住了觀眾的心,將故事焦點和方向設定於更加貼近人們現實生活和心靈世界:故事背景設定在不遠的未來;機器人不是沒什麼來自外星世界的正義和邪惡外星人;機器人的體型和造型也與我們當今已有的機器人蠻相似的;打鬥並不是設定為一場破壞城市甚至毀滅地球的場景,而是人們喜歡的拳擊比賽之類的體育;故事的角色們都是貼近人們真實世界的父子親情和男女愛情,以及關於男人事業和對抗生命成敗的現實命運。

比賽體育之類的故事通常都是那麼令人興奮和激動的:看看世界如何瘋狂足球世界杯、看看大馬人如何熱情地追看李宗偉、看看影迷如何激動地為葉問對打日本人和洋子的比賽而加油。體育比賽之類的故事永遠都有一種帶來激動、激情和激勵性的元素:邁向成功之路是可以反敗為勝的,就算你是多麼微不足道。這就是人們所需要和追求的人生滿足感和成就感。我相信這是為何《Real Steel》能夠受到大眾的歡迎和垂青:這是《Real Steel》的成功之處,這也是好萊塢導演必須學習的功課:如何在“娛樂元素”和“貼近人們世界的主題”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的整合和協調,以至於電影的效果能夠在觀賞電影過後的觀眾心裡仍然留下一種深刻的“激情”和“想像”(無法令觀眾去想像的電影不值得留念)。

分享了我個人對於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的看法後,在此我也想要分享一些個人從這部電影中看到的啟發性,以及令人深思的部分劇情:

電影所設定於的不久未來的故事背景,是一個有趣的地方:拳擊賽不再以真實的人類為參賽者,而是以機器人取代之。為什麼這樣的趨勢會在人類的未來發生?就如男主角向他兒子解釋,人們一直不斷想要追求更加刺激的事物。人們無法滿足於人與人“有限制”的拳擊比賽,而渴望看到更加令人激動和刺激的暴力對打,甚至將對手置於死地的“摧毀”。在這樣無法控制的慾望消費情況下,唯有以機器人作為取代品。這也是當今電子遊戲、科幻動作電影帶給人們的一種暴力美學的想像和渴望,促使人們幻想地將它們帶入人類的真實世界裡。這可說是一種現代式的消費形式,不再是以物質般的商品為對象,乃是一種感官性的刺激效果(effect)。越是暴力血腥和大型爆炸打鬥的視覺場景,越是最討好大眾消費者;越是恐怖驚嚇效果的感官場景,越是令消費者去買賬。如此看來,暴力血腥、噁心恐怖、幻想式浪漫、極度另類(變態)成為了人們消費的新的追求對象(去想一想為什麼有人肯願意花錢去看恐怖片嚇自己,或者去鬼屋大喊大叫;或者花錢去看美國摔角比賽中有人被打傷打死,而流血的場面往往令觀眾極度期待和興奮;或者花錢購買八卦雜誌和追看那些有關變態行為的新聞報導和事件)。我想也許,人們心中所壓抑的某些“本性”(暴力傾向、色情幻想、恐懼心靈等等)需要透過消費這些“效果產品”來找到被釋放的出路,它們也許正反映了我們內心的真正世界,誰曉得。

相信活在現代世界的我們,沒有多少人不知道什麼是機器人。當我們談到機器人的時候,我們的腦海中都會想像到機器人的模樣,然而我們是否有意識到,機器人之所以名為“機器(人)”,其終極目標乃是將機器人變成與人一樣:擁有理性、感性和功能性(身體的活動)。機器人越像人,越是顯示出人類智慧型的科技的進步程度。雖然這部電影裡的機器人,只是個如同電腦遊戲般的遙控工具,沒有真正本身主體性的控制權,而是操縱於人類的手中,用來代替人類進行某種功能性的用處,如這故事裡的機器人作為拳擊賽手的替代角色。當然,機器人可以取代人們去做些事物,以至於人們可以不需要消耗本身的生命和身體,但這卻無法取代了人們心靈世界的需要。

如這部電影的故事,雖然男主角的拳擊手角色被其機器人取代之,而不需要親自上場打鬥比賽,然而看來男主角心靈的需要並沒有因此得到滿足,反而失去了一種生存意義的支撐和成就感。拳擊並僅是一種運動(身體和體力上的運動和感覺),它更是一種心靈所需要的成就感、真實感和滿足感:它帶來了生命可以不斷繼續奮鬥和啟動前進的動力來源。當機器取代了人的時候,機器人越來越有人性(像人),而人卻越來越失去理性和人性(像機器人)。當人與機器人開始交換了角色的時候,也是人的尊嚴開始慢慢失去了的時候。以中國代工廠富士康的事件為例子:當許多重要的工作都主要以機器來運作,而工人的主要功能卻是用來服務機器,確保機器可以順利運作。沒有生命的機器頓時變成比有尊嚴的工人看為更加重要(可以犧牲工人,不可以犧牲機器);工廠的冷氣不是用看來服務工人的,也而是用來服務機器的。當人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機器人,那個人將是一個沒有靈魂和生命(力)的(機器)人,這也是男主角那行屍走肉的生活寫照。然而這故事的結尾,男主角終於找到了那失去已久的“生命動力”的記憶,是過去被機器人取代了的東西,他重新找回了其生命中的人性尊嚴、自信和成就感,一種“去機器化”的生命轉化。

他是如何可能如此做到的呢?答案:愛。機器人沒有愛,只有人裡頭才有愛,這是那造物主的上帝所給予人類的寶貴禮物。而故事中的男主角,就是由於兒子對他的愛,而重新找回了生命的重量。原本應該引導孩子的父親,結果卻由孩子那單純的愛心而被啟發和引導,這令我再次想起耶穌曾如此說過的一句話:“你們若不迴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馬太福音183節)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Item Reviewed: 《Real Steel》:當人被機器人取代了的時候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