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馬來新聞報導中,我國基督教又被搬上台了。這次的風雲主題是指控有基督教組織採用“免費食物”的策略,向吉隆坡一帶的穆斯林宣教。這個議題也曾經在上幾個月鬧得熱烘烘的,而最終在蘇丹的“明智”下解決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基督教向穆斯林宣教。
記得,教會不應該只是“免費食物”的宣教,更應該是“聆聽”和“真誠”的宣教。
向外的“宣教”,總是從向內的自我“叛教”開始:沒有【叛教】的保羅,哪有【宣教】的保羅?
我並不清楚吉隆坡一帶的宣教工作,但在我的“宣教”經歷中,基督教會向非基督徒(當然也包括穆斯林)宣教意識是明確和肯定的,只是基督徒假裝沒一回事而已,因為不想被他人揭穿我們企圖宣教的背後目的。對於基督教是否有透過“免費”(比如免費食物、免費禮物、免費看病、免費講座等等)來進行宣教這個問題,我會老實地回答:Yes。我過去參加過不少短宣和宣教事工,當中還舉辦了不少免費的活動,如:福音愛宴、免費講座、免費禮物、捐血運動、聖誕晚會、電影觀賞會等等。多數時候,這些活動都是免費的,而且會後還有許多美味食物招待。有話如此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也許你會在教會找到免費的午餐,不過請你也必須要意識到一點:這也不是完全免費的午餐(而是有目的的午餐)。
通常,教會都會註明:For Non-Muslim only。當然,從國家法律來看,這是合法正確的,但若從基督教教義來看,卻是違背了“使萬民做主門徒”的大使命範疇(算了,這就是現實嘛,上帝會明白的)。我曾經就經歷過如此難堪的情況:在短宣中逐家逐家去派福音禮物和單張,而沒想到那些看到禮物而非常興奮的穆斯林孩童都跑出來爭取福音禮物。我不懂得如何向他們解釋,只是靜靜地離開,看著他們失望和不明白的樣子(為什麼別的小孩有禮物而我們卻沒有),我心裡好難過,我只是覺得我的福音好虛假。
如今,我已經不再對這些宣教的“免費策略”感興趣。基本上,我還是比較認同真誠的宣教,多過於這種“促銷式”的宣教:透過一種為吸引人而轉移焦點的策略,來帶領人聆聽福音和信主。我過去都是在這種背景的教會成長和學習,我非常認識和清楚這些模式。但我並沒有想要在這裡完全反對這種宣教模式,只是再次要求教會認真和誠實地去思想一下,這真的就是我們最理想的宣教方式嗎?上帝真的會要求我們如此來宣教嗎?以至於今天有人指控教會透過這種免費策略來宣教的時候,我們立刻站出來大聲否認?
你知道我過去為什麼非常不好意思邀請朋友去聖誕晚會嗎?因為教會的宣傳單總是不會特別清楚“說明”聖誕晚會中會有“傳福音佈道”的部分,而通常都是較強調晚會中的“表演部分”。我只是擔心我的朋友出席過後,會覺得有受騙的感覺,這最終將從此令我失去了基督徒的見證。看來,我們其實都一直認為,教會或是基督教好像已經失去了某些可以吸引人的東西,因此我們需要採用一些“欺騙”或“掩飾”的手段來帶領人去教會。
我曾有一些非基督徒的朋友坦白告訴我,他們認為基督徒在這方面有時候蠻虛假的,為何不能真誠一點呢。他們也向我述說對於基督徒和教會的感覺,尤其是當他們參加教會的崇拜和活動過後。他們同樣認為基督徒在教會也是虛假的,跟平常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同的。基督徒可以在教會敬拜中激動地高唱“主啊,我要一生奉獻於你,跟隨你到底!”,然而當崇拜後再次問那些基督徒時,他們卻表現得好像不怎麼願意完全將生命為上帝犧牲擺上。我每次聽完他們的評語後都會謝謝他們的坦誠,也許我在他們的眼中好像時常批評教會的不是,而這是為什麼他們才敢於向我坦白分享他們對教會的真實感受和看法。
對於非基督徒的分享和看法,我最終學會了什麼是“聆聽”:不是叫非基督徒先聆聽我們的福音,而是我們先主動願意聆聽他們真實的感受和聲音。這也是我過去做宣教工作所忽略的地方:過去的宣教方式,都是一直要求他們聽我們的,而我們較少願意聽他們的。就算是聽他們的,也是選擇性地要求他們訴說我們想要聆聽的東西,而非真實他們心裡想要說出的東西。我們會問非基督徒:你認為今天的晚會不錯嘛?對於今晚的信息,你有得到什麼幫助嗎?若有機會,你還會願意來參加嗎?其實,我認為上述的問題是有點白痴和無聊的。難道你真的認為那些正坐在你教堂裡面而同時間正享用著美味食物的非基督徒朋友會對真誠回答你,今晚的晚會很無聊,我以後不會想要再來教會等等?如果你相信他們的回答,你就是自欺欺人。
為何我們不反過來問:你認為今晚的聚會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教會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以至於能夠吸引你或是其他人願意再來教會?教會之所以不能如此問,因為教會一直以來都是認為自己做得最好,而承認教會的不足就是虧欠上帝之名,所以死都不可以承認教會的不好。(你看到了“國陣的精神”嗎)有時候,教會總是帶著比非基督徒更加優越感的態度來聆聽他們。我們是得救的人,而他們還未得救,乃是罪人,以至於我們對於“罪人”的話語不大感興趣。老實說,耶穌就是最喜歡這些迷失的人(Jesus so misses them, because they aremissing),而耶穌喜歡藉著那些我稱之為“迷失”的(Lost)來挑撥我們這些自稱是“尋見”的(Found)。重新認真讀一讀耶穌浪子回頭的比喻就會再次明白誰才是真正的浪子:小兒子?大兒子?
再者,我也從非基督徒的分享和看法中,學會了什麼是“真誠”:吸引非基督徒願意自動來教會的,不是教會是否有免費的東西,而是你這個人的真誠生命。他們是因為你這個人而有興趣去認識基督教的上帝,而不是對賜下免費東西的上帝有興趣。人們始終還是相信“天下沒有(真正的)免費的午餐,教會裡面也不例外。但人們卻相信世上仍然有真誠的東西。真誠的基督徒不是只會一直為教會宣傳和擦鞋(你又看到了“國陣的精神”嗎),而是肯願意放下自己去聆聽其他人對教會的批評,並且不斷願意自我檢討和改善,為了讓更多人進來教會認識那位“真實和信實”的上帝。當你身邊的朋友知道你和教會願意為著他們而自我檢討和改進,他們才可能相信教會的真誠態度。真誠的起點,首先來自於對自我的反省。借用余德林博士最喜歡採用的“叛教”概念:教會在帶領他人“皈依”基督教之前,必須先有自我的“叛教”,然後才可能帶來真正的“皈依”。Not converting non-Christians, butconverting Christian.
與其花錢請別人吃免費食物,與其把花錢建造美麗的教堂,不如一點花錢去“聘請”非基督徒來教會(如果他們願意收下25元而出席教會的聚會,並給予真誠的評語)。在這裡要藉此向大家介紹一本上個月閱讀的有趣書籍:Jim & Casper Go to Church:A believer, an atheist,an unlikely friendship。當中令我感到有趣的是:I pay people to go to church。Jim 曾是一位牧師,但他想要知道一件事實:基督徒沉醉在教會裡的文化太長久了,而完全不知道教會外的非基督徒是如何詮釋在教會他們所看到和聽見的,以及有什麼因素可能令他們再次回去教會。因此,Jim決定採用一種另類的方法:付錢聘請了一位不怎麼熟悉的非基督徒(無神論者) Casper一起去參加美國12間教會崇拜,從22000人數的有名大教會:Rick Warren 的 Saddleback 教會,以及JoelOsteen的Lakewood教會,從五旬宗的靈恩派教會到福音保守的基要派教會,到只有15人的無名小教會。而Casper的主要任務就是真誠地給予他的看法和感受。他們這段日子的“參加崇拜旅程”,建立了基督徒與無神論者之間一種 authentic 和 respectful 的對話和友誼。Casper其中一句話令人深思:Is this what Jesus told you guys to do? 這本書是給予那些想要和願意聆聽非基督徒真誠的聲音的人,尤其是教會牧者。
Jim曾是成功的牧者,一直持守著3個牧者標準的B:Buildings(教堂), Budgets(財務能力),Butts in seats(教會人數)。他最終沒有因此找到滿足而離開牧養的工作,而回到職場上。在職場上的經歷,以及閱讀了一本非基督教的行銷書籍:The 22 Immutable Laws of Marketing,他找到了一種靈感:Why it is easier for us to spend millions on a building campaign than tospend twenty-five dollars on a one-person focus group to find out what he orshe truly thinks about church? 有一種改進行銷的策略,就是聘請“神秘購物者”(mysteryshopper)成為觀察者,進入顧客的環境中去感受和了解顧客的真實感受和需要。而Jim也採用了相同的策略,聘請“神秘嘉賓”進入教會成為忠實的觀察者。我並沒有完全贊同採用Jim的方式,而我欣賞Jim的謙虛、坦誠和開放的態度,是更加能夠贏取非基督徒的認同。以下是一些書中重要的分享:
- From Apologetics to an Apology
- From talking to listening
- From strength to weakness
- From beliefs to spirituality
- From debate to dialogue
- From manipulation to intentionality
記得,教會不應該只是“免費食物”的宣教,更應該是“聆聽”和“真誠”的宣教。
向外的“宣教”,總是從向內的自我“叛教”開始:沒有【叛教】的保羅,哪有【宣教】的保羅?
盼望有一天有人會對你說:Thank you for being Christ-like, but not just Christian.
good insights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