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28 May 2011

我是新加坡的「無殼蝸牛」

大多數來到新加坡的外地人,不是為了到這裡賺錢,就是到這裡求學。很少有人真的是認為由於這裡的優美自然環境,或是輕鬆悠閒的生活文化而遷移到新加坡這個地方來。往往,多數人都是帶著一個「追求美好人生」的目標來此美地尋找一種可能性,新加坡成為了這些人的一個選擇。

在新加坡這個寸金尺土的城市裡,有一個課題是這裡的人難以逃脫和避免的,大家都會很自然而然地談論有關這課題----房子。與香港一樣,這裡的大多數人一生努力打拼一番,只為了希望能夠拼出一間自己的房子。生活在新加坡這個經濟城市中,「成功」的其中一個標誌就是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談到「房子」,最大的討論範疇當然是房子的價格,而價格往往是一個傷腦筋的東西。

比如說,在剛過去的新加坡大選中,這個課題也在熱烈的被討論中。這裡的人一直投訴新加坡房價不斷攀升的趨勢,而希望政府可以介入當中,並採取行動去控制這種趨勢,好使房價可以下跌,而更多人能夠有能力買到房子。坦白說,如果我是新加坡政府的話,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是好。換言之,新加坡政府正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困境中(Dilemma)。如果房價一直如此攀升上去,那些想要擁有房子的人就會由於無能力承擔價格攀升的房子而憤怒投訴;相反的,如果房價被控制而降低了下去,那些已經購買和擁有房子的人(尤其是那些剛剛才購買房子的業主)就會由於本身的利益受損而極度不爽而埋怨。講到明一點,都是經濟和金錢在人心裡作怪。

在新加坡,買不起自己房子的人比比皆是。相對於成功的人士,這些買不起房子的人往往被標籤為「失敗者」----無殼的蝸牛。這些無殼蝸牛通常在無房的寄人籬下,需要面對不穩定的搬遷必要,這也許無助於經營和享受自己的生活,無法享受「有家」的幸福生活。然而,諷刺的是,相對於這些無房而需要不斷搬遷的「失敗者」,有些有房有樓的「成功者」卻只把他們所住的房子視為保值和升值的工具。他們最關心的是樓價的升跌;只要價位符合他們的算盤,他們想都不用想就可以把這個承載和記載著一家人珍貴回憶的房子賣出。

有句西方的諺語:有屋不等於有家(A house is not a home)。可是,對於這些人來說,A house is better than a home:一間屋比一個家更來得重要。這批隨時準備在房地產市場上趁低價吸納和高價轉手而賺取利益的精明人,每天放工下班後其實也跟那些無殼蝸牛一樣,都是「無家可歸」。「家」和「家庭」的價值在他們的字典詞彙裡是不存在的。他們可以什麼都談:尺價、配套、交通、環境、裝修、景觀、地區等,就是不談一間房子成為家之後,對於住在裡面的人那無可取代和與日俱增的「感情價值」。這就是這裡流行的「只談價格,不談價值」的扭曲人性的價值觀。

我相信,再多麼沒良心、沒心肝的人談起自己的家的時候,語氣總是平和的,眼神裡都會流露出溫柔和情感。可是這裡的人談起他們「房子」的房價急升的時候,眼裡蠢動著的是貪婪;房價大跌的時候,眼裡蠢動著的是懊悔。而在這種貪婪與懊悔之間,就只有留下一點點狹窄的空間去容納他們對自己房子的其他感情。

在房價不斷攀升的長遠趨勢下,有房的人與無房的人變成了社會中的贏家和輸家、富人和窮人。當然,所謂贏家,其實早已把最珍貴的東西輸掉了。

盼望我們不是富得只有一層豪宅。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1 comments:

  1. 我覺得,居者有其屋才是對的政策。流離失所或住得不安穩會動搖社會根基,屆時政府頭更大了。

    ReplyDelete

Item Reviewed: 我是新加坡的「無殼蝸牛」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