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 被處死於煽動罪名下的政治犯耶穌?

      這幾天再次翻看《馬可福音》,專注在耶穌受難的事跡時,也發現耶穌被處死的政治性一面。馬來西亞政府這兩個月裡以煽動法令逮捕了許多「政治犯」,這也讓我在閱讀馬可福音時一直湧出了無奈的感觸,不禁地問:耶穌也是被政權處死的政治犯? 關於拿撒勒人耶穌的歷史,有一點可以很確定的:耶穌是在企圖煽動羅馬政府的罪名下被處死,這可以輕易從耶穌被處死的方式看出:被釘死在十字架。這是羅馬政權如何處置那些企圖推翻和反抗羅馬政府的一種殘酷方式,作為嚴厲的警告。 四福音如何記載耶穌的受難和被處死的經過,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不是為了傳福音的用途,而是「重新」記載和推翻這段歷史。我相信耶穌在這罪名下被羅馬政權判死的「事實」對當時早期的基督教來說是件蠻「尷尬」的事:他們的創辦人因試圖推翻政府而被處死。那些跟隨他的人也肯定被羅馬認為是一群反政府的政治組織。 我們要嘗試想像對當時住在猶太的大眾來說,當時的他們並沒有我們現在手上的福音書可以參考。他們對耶穌那段被處死的歷史只能按照當時所看見的處刑方式:被釘十字架。就如今天當我們看到某些人被判死刑,大概猜到這位囚犯的可能罪名。十字架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是帶有明顯的政治意涵,因為猶太的律法傳統裡是沒有釘十字架這種刑罰。 對於當時的基督教來說,最要緊的乃是重新詮釋這個歷史事跡,即「耶穌死於政治犯」這事實。馬可福音作為最早的福音書記載,可以看得出馬可在敘事耶穌受難受死的過程所企圖重新推翻這段歷史的主流詮釋:耶穌並不是個企圖推翻羅馬的政治犯。 可能有些人也會跟我有這樣的疑問:耶穌死後那段幾十年的時間,為何沒有一個耶穌的跟隨者,甚至耶穌本身的門徒記載耶穌的事跡,直到大約六七十年後的馬可寫了第一本的福音書?若從當時可能的政治情況去理解的話,也許任何一個嘗試推翻這事實(耶穌是政治叛徒)的記載將會面對羅馬政權的對付,恐怕與耶穌同樣的下場。相信馬可福音的記載主要是為了當時的基督徒內部群體,而非傳福音的用途。 我們可以再想像一點:當時被羅馬統治的猶太人中,也有一群反抗者(耶穌的門徒中也有一個),除了耶和華上帝,他們堅決不服從於任何權柄,因此他們採取政治性的抗爭,試圖用暴力對抗羅馬政權。當時被處死於十字架的幾乎都是這些反抗者,十字架暗示著這些反抗羅馬政權者的最終下場。所以,當時的基督徒若重述耶穌之死時所可能想到的畫面:與那些反抗羅馬者的下場一樣。 那麼,耶穌的哪個行為或言語給他帶來了這項煽動罪名?這裡我們必須清楚一點:煽動罪名是政治性的,也就是說對政府和國家帶來安全穩定問題,比如煽動人民對抗政府(我不清楚馬來西亞總警長以煽動法令所逮捕的上百個「煽動者」是否真的帶給國家安全問題)。按照路加福音的記載,他們把耶穌帶到羅馬高官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說:「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凱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當來到彼拉多面前,這些祭司長需要找出有關政治性的罪名來控告耶穌,因此耶穌被控告:誘惑人民禁止納稅給羅馬政府,並宣告他是「基督」,即彌賽亞(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彌賽亞是即將來到的王,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的統治,打倒羅馬政權)。耶穌十字架上的罪名牌子:猶太人的王。 若你有留意耶穌被審問的過程邏輯細節,(跟我們的總警長和政府很相似),你會發現那些猶太領袖對耶穌的控告罪名是不一致的。在他們首先審問耶穌時所用的罪名是宗教性的「褻瀆上帝」(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而當來到彼拉多面前時卻用政治性罪名(誘惑人民不納稅給凱撒)。 那些想把耶穌置於死地的宗教領袖,其最終目的是想辦法將耶穌弄上政治刑罰,用政治性而非宗教性罪名將耶穌除去。在猶太的律法裡,宗教性罪名的死刑方式:用石頭丟死罪犯,比如那些犯姦淫或說了褻瀆耶和華的話的罪犯(相信這對馬來西亞人將會不陌生,尤其最近爭議性的伊斯蘭刑事法)。馬可的敘事方式企圖淡化了耶穌是政治犯的描述,而明顯看得出他將重點轉移到「那些想陷害耶穌的猶太宗教領袖」,這尤其可以從「彼拉多找不出耶穌有罪」看出來。彼拉多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 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相信這段記載也可能間接地帶來「猶太人上幾世紀中被屠殺」的噩運) 我個人認為:馬可所關心的主要是將耶穌之死的最終責任帶回到那群猶太領袖身上,而不是羅馬政權。你不難發現馬可記載中許多關於「那班人想要陷害耶穌,套耶穌的言論來抓他的把柄」的暗示。耶穌所傳揚和活出的天國福音,嚴重地挑戰和打擊了那群猶太領袖的利益,群眾越擁戴和聽從耶穌,他們越覺得自身的地位受威脅。 馬可也企圖在耶穌受死的故事最後中帶出這樣的意圖:那些猶太領袖嘲笑將死的耶穌,而羅馬的百夫長卻看見「這真是上帝的兒子」。透過馬可的記載,至少對當時在羅馬的基督教來說是種安慰和鼓勵,耶穌的死,不是因為政治罪名,連彼拉多都認為耶穌是無罪的而企圖救他,而真正的推手是猶太領袖。 比起猶太領袖,福音書的記載似乎較少談到耶穌對羅馬政權的看法,也許有人會問:耶穌是否贊同反抗羅馬政權?而彼拉多正是要弄清楚這個問題。 當耶穌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審訊時,彼拉多嘗試從政治角度去審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的回答是清楚和關鍵性的。「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彼拉多應該是明白這話的涵義,因此他才會繼續問道:「這樣,你是王嗎?」彼拉多明白耶穌的回答並不是否認他是王,而是否認他的國度是來自這世界的國度。耶穌所體現的國度不像是羅馬的國度,不像這世界的其他任何國度;耶穌的國度乃是一種超越羅馬的國度,超越一切世俗政權的國度。 這樣的國度治理方式已回答了為何耶穌被拒絕和最終被害。雖然耶穌國度的政治被拒絕,甚至被不公義的政治而打壓,然而上帝是信實和公義的。上帝叫耶穌從死裡復活,正是這個復活的意義,讓委身於基督國度的跟隨者能夠有能力去活出天國的生命。我們需要思考一點:若耶穌是按照世俗國度的方式,他是不會被拒絕和受難。面對暴力的侵害,耶穌選擇了受苦;面對敵人的攻擊,耶穌選擇了寬恕。這看似不合理不受世界歡迎的方式,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已向我們展示的生命。 若基督因著他所體現的天國方式而被拒絕和受逼迫,那麼,我們不難了解,當教會選擇忠於這位基督時,他必然發現自己因著基督而受逼迫和被攻擊。這正是耶穌所宣揚的天國福音:「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當我們發現今天的教會活在安逸和免受逼迫拒絕時,這是否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反思:教會是否正活出基督天國的福音? 在那之前的巴勒斯坦只有兩種猶太人:一種心態上臣服羅馬,一種想著推翻羅馬。但那位來自加利利的耶穌,卻帶出了裂天而降的第三種聲音:超越羅馬,而超越羅馬,非屬世的道路。

Powered by Blogger.
1 July 2011
Isaac Goh 加恩

709:邏輯學說

還記得在中原大學宗研所的第一個學期,選修了一門哲學課,主要學習認識有關思想與方法的一些基本概念,為進深研究領域打好思考方面的基礎。在這門課程裡,時常討論到一個重要的思考方法,那就是“邏輯學”(logic)。相信有讀過書的朋友應該都大概知道什麼是“邏輯”這個名詞,而且我們平常在生活和溝通上都會有意無意地使用到“邏輯”,比如我們會如此說“你這句話很no logic的”(不好意思,這是馬來西亞式的中文溝通)。明顯的,我們似乎把“邏輯”相等於“有道理”的意涵。如此可見,我們都是有思考的人,每一天都在使用我們的“邏輯思維”來分析一件事情的意義,決定我們的反應和行動,以及衡量一件事物的價值。

“邏輯”並不是現代的語言,而很早以前就已經在學術界裡面展開了,尤其是哲學領域。因此,你可以在許多古典哲學家的哲學思想裡面找到他們本身的邏輯學說,如:柏拉圖(Plato)、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康德(Immanuel Kant)、黑格爾(G.W.F. Hegel)、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等經典哲學家。當然,他們各自的邏輯學說並不是這麼簡單易明的,這也有關他們對本身所要求的嚴謹邏輯思維,以至於他們的學說是一致性和非互相矛盾的。這樣看來,邏輯的一個基本原則乃是非矛盾的,而這種原則對我們日常的生活運作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在生活的活動中不至於受騙而盼望達到一種合理的要求和證明。可是,邏輯本身並不是完美的,因為就連邏輯本身也無法證明自己。因此,嚴格來說,邏輯學說並不是由自己來肯定,而有時候需要他人來檢驗的。但往往問題就在於每一個人的邏輯前提和出發點都是不同的,而如果繼續追究下去將會沒完沒了。

無論如何,我們總要不斷學習操練我們本身的邏輯思考和建立有根基的思維。我們可以嘗試從身邊的每一件大小事物去學習運用我們的邏輯思考,以至於我們不輕易被任由他人擺佈和操縱。馬來西亞的人民是比較幸福的,因為我們幾乎每一天都有許多可以操練邏輯思考的機會和問題,就好像最近的709大遊行的事件,當中有來自許多不同人物和陣營的言論,而這些言論背後都顯示出發言者本身的“邏輯學說”。因此,我們可以一樣使用邏輯思考去“認識”這些發言者本身的邏輯學說(筆者在以下確實也運用了本身的邏輯思維):

淨選盟(BERSIH 2.0):
這個自稱非政府、非政黨的組織,由一般社會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士領導。其組織的主要宗旨就是向國家選委會提出八項選舉改革的訴求,並決定透過709大遊行的方式來表達一種以民主為核心的人民訴求。這個組織的邏輯是非常簡單易明的:現有的選舉制度有需要進行改善,而大遊行讓人民能夠表達他們的心聲,顯示出人民也認為改革的需要。他們的邏輯就是“不用多說,由人民來證明給你們看”,這也是為何這個組織一直堅持不放棄這個大遊行。

土權(PERKASA):
土權組織是一個自稱“維護馬來土著權益”的新興組織,其主席出了名擁有免死牌,因此他可以自由地使用他的邏輯來發言。這位組織主席認為淨選盟的大遊行另有企圖,並不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是已經被反對黨操縱的政治性計劃。他也認為華人與印度人是不會參與大遊行,因為他們是不支持淨選盟的(他好像很了解華人和印度人)。他也痛斥大遊行為非法集會,要求政府盡一切手段(即使使用內安法令來逮捕參與者和領袖)阻止大遊行。他也將在當天組織一個遊行,以“反遊行”為目的的遊行(他認為這是合理的遊行),為了維護國家的和平而舉行的遊行(並在宣布的當天焚燒淨選盟主席的肖像為“和平行動”的開始)。土權的邏輯是“我就是不爽你而特別針對你;所以你做什麼,我都不喜歡,就是要反對你。”所以,最好不要得罪這個人。

巫青團:
這個組織也要加入遊行潮流,自己也宣布組織一個遊行,可是遊行的方向和宗旨比較有點抽象,沒有人懂他們到底要幹什麼。他們的邏輯厲害的一點就是“沒有邏輯”,因為你根本無法找到他為什麼要舉行遊行,雖然他說是為了“提升國家的民主的意識”而遊行。可是,他連遊行的具體訴求都沒有,甚至要遊行去哪裡也不知道,就是“遊來游去”的一種民主行動。今天,他們當中有人開始意識到這點,所以為自己起名叫“愛國者”,宣稱代表“沉默的大多數”。這是他們邏輯厲害的一點,因為沉默者無法說出他們的心聲,因此他們要代表這些群體說話。可是,既然沉默者繼續是沉默不開口的,這些“愛國者”又怎樣知道這些沉默者的心聲並且要求成為他們的代表呢?(難道“愛國者”懂得讀心術?)

內政部長:
內政部長宣布709遊行為非法集會,其理由是:危害國家安全、破壞人民的生活安寧、影響經濟和旅遊業、產生不好的國際印象等(他並沒有說此遊行是有反對黨操縱的)。內政部長的邏輯很簡單:“我說這樣就是這樣,我就是最終的詮釋者”。所以,你不需要過問詳情的解釋,因為他的解釋就是解釋。因此,既然此遊行是非法的,那麼一切有關於此遊行的事物也都是非法的,而警方有權利去阻止和逮捕那些涉及此遊行的人士。這是為什麼這幾年你都看到一大堆穿黃衣的人士被警察帶回警局調查,就連DiGi的工作人員也到了公司後才換上黃色制服。我比較擔心的是,如果最高元首不小心穿著黃色衣服(黃色代表王室顏色)出街的話,會被警察捉回去警局詢問。所以希望最高元首千萬記得要攜帶身份證出街。不過前幾天,警方真的逮捕和延長扣留了30位社會主義者,以“聚集武器以蓄意发动反抗最高元首、统治者或州长的战争”罪名调查上述30人,而在巴士上找到除了三至八件印有共产党领袖切·格瓦拉(Che Guevara)肖像的衬衫,并其他好像武器的物件。也許警方看太多戰爭電影(比如Transformers)了,若這些人真的要向最高元首開戰,也找多一點人手幫忙吧,除了他們這30人是武功超強的武林高手;而且最高元首也沒有特別得罪過他們,不需要搞到開戰的地步,要對付也先對付恐怖分子吧!

首相納吉、馬華總會長、選委會、國陣成員領袖:
這些人士都說出幾乎相似的言論,似乎大家手上都有了同一個劇本。所以,他們的邏輯是非常合乎邏輯的,因為他們想要達到邏輯所要求的一致性,好讓人們發覺到他們說法是有邏輯的,而不是互相衝突的(過去的失敗經驗這次教會了他們)。他們最有名的辯護言論是“如果選舉是不公平的話,反對黨如何可能在上次的大選中取得如此突破性的成績,成功執政五個州,以及達到否決國會三分二”。他們的這個邏輯也許可以傳授給那些喜歡作弊的學生:“我哪裡有作弊?如果我真的有作弊的話,我怎麼還只是拿個80分而已?”除此以外,他們都一致性地認為這次遊行是有反對黨的議程,企圖要推翻政府而奪權。所以,他們的邏輯非常簡單,“只要是反政府的,就是屬於反對黨的”。因此,他們的世界觀就只有“執政黨”和“反對黨”這兩個對立領域。

反對黨領袖安華:
其實他們這種想法也未必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真的有一些反對黨領袖認真的認為那些反政府的非政治組織和團體都是屬於他們這一邊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國會反對黨領袖安華說,若首相納吉承諾全國選舉能在自由及公平制度下舉行,他便會要求淨選盟主席取消709集會(雖然最後淨選盟主席否認他的言論)。對於有些反對黨來說,他們的邏輯思維就是“只要是反政府的,我都會支持”。的確沒錯,他們確實是為了“反政府”而存在的。不過,如果有一天他們當上了政府,他們還會“反政府”嗎?

以上只是一些最近比較經典的709之邏輯學說,相信讀者還是可以在接下來的每天新聞報導中找到很多不同和有趣的邏輯學說,一起努力學習做邏輯的思考。加油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1 comments:

  1. It is amusing when different 'logics' collide and it all comes down to single personnel to decide which is 'Logical'. It may very well be a battle of 'logics'.

    Perhaps... time will tell its story.

    ReplyDelete

Item Reviewed: 709:邏輯學說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