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14 August 2011

《拯救大兵瑞恩》:值得嗎?

昨晚,終於決定把這部經典影片看完。這部將近三個小時的戰爭影片,讓我再次重拾對戰爭影片的熱愛(以前的我不喜愛看戰爭影片,覺得非常暴力和沉悶,不具娛樂性)。當今的電影,已經很少拍攝這種描述真實歷史的戰爭片,反而變成一種較娛樂性的人與外星人的戰爭片,幾乎在高舉人類戰勝外星人的那種人性優越感。但在描述歷史的戰爭片中,我們並沒有能夠看到任何的勝利者,在人與人的互相殘殺戰爭中,人類永遠都是輸家。戰爭,引導了我們去思考生命倫理的問題。至少在這部影片中,引發了我一些的思考:在基督教信仰的“愛仇敵”教義下,我們該如何看待戰爭中的“仇敵”?

基本上,這影片的故事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第時,米勒中尉(Tom Hanks 飾)率領一支8人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去尋找空降部隊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Matt Damon飾)。因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個哥哥都已相繼陣亡。馬歇爾將軍怕這顆獨苗再出意外,使傷心的母親絕望,於是做出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唯一的兒子送還母親身邊的決定。 8 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一個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們的將是戰火的洗禮和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條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戰爭中受到考驗。敵方危險重重,他們一路上隨時與死亡打交道。他們非常懷疑,到底值不值得冒著八個人的生命危險,去搭救一個人。大家一路輾轉尋找瑞恩,對於這次搭救行動,有人不滿,有人熱忱,有人好奇。大家一次次聞到死神的氣息,瑞恩的獲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戰爭的殘忍面貌:人與人之間的殘殺,人的生命在戰場上變得毫無價值,好像理所當然的。在集體性的大殘殺中,個人的死亡變得那麼微不足道、毫不起眼。有誰還真正地去關懷他們的生命?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可怕的現代社會的我們,如何能夠在一種缺乏恐怖的歷史性回憶中擁戴人類世界的和平和提高對尊嚴的生命關懷的敏感度?

在我所認識的神學家中,德國神學家莫爾特曼Juergen Moltmann就曾經在年輕的時候參與第二世界大戰,親身經歷了生死關頭的可怕、人與人互相殘殺的瘋狂情景,以及失去身邊親愛的人的痛苦經驗,以至於促使他深刻地質問:為什麼死的不是他,而是他身邊的戰友?經歷過二十世紀時代現代性繁榮和人類戰爭的思想家們,尤其是西方世界,都深深體驗到重新思考我們的世界的必要性。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是否對於我們當今的世界充滿樂觀的期待,以及毫無危機意識地沉浸於現代資本消費主義社會的美好現象和感覺中,以至於我們認為人類互相殘殺的世界大戰不會再重演?二十一世紀開始的第一年,就始於一場由人類仇恨而產生恐怖戰爭: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作為基督福音的和平使者的基督教,應該如何傳講和表述所信仰的基督福音中的盼望信息於這個需要盼望的世界?或者是基督教會本身對於當今的世界已經沒有存著任何盼望可言,只緊緊盼望基督第二次的再來?

軍人的職分和生命:為了國家以及他人的自由,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難道這些被視為勇氣可嘉的軍人,對死亡毫無恐懼嗎?有誰對於失去生命毫無恐懼?軍人的命運難道不是操縱於自己的手中嗎?還是聽命於國家領導者的絕對命令?軍人的使命,是毫無保留地奉獻出去,為他者而付出自己的生命,這是一種捨己的崇高表現。基督教信仰的愛之崇高表現,難道也不是應該活出基督般捨己精神的為他者表現?有如保羅呼籲基督門徒成為基督的精兵似的,並不僅強調精兵“剛強勇敢”的特質,更是精兵“為愛他人犧牲”的基督精神。

在這部影片中,其中一個最啟發人的掙扎性反思,乃是將觀眾安置於一種難以界定的倫理立場的兩難處境中:二等兵瑞恩的三個兄長都戰死沙場,於是軍方高層覺得不能讓其母承受更多的喪子之痛,務必要保證瑞恩的安全。於是決定成立一個八人的特別拯救分隊,穿越德軍兵力密集的地帶,進行尋找瑞恩(而且他們並不知道瑞恩是否還活著)。

圍繞著這個拯救任務,也引發了許多疑惑:為什麼瑞恩的生命就比其他人的生命更重要?為什麼必須犧牲其他士兵去營救他,是非做不可的事呢?相信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有答案。如果為了營救一些生命,就必須犧牲一些生命,而在眾生平等的前提下,這豈不是一場徹底的騙局?也許,總有一些營救是不得不進行的,不能理解成誰的生命凌駕於誰的生命之上。失去三個兄長的瑞恩,政府對他的營救,體現了軍方的人道主義精神,不能讓那位老母親徹底地面對喪子的痛苦而崩潰。反而,這對於那些營救瑞恩(而且他們根本不認識瑞恩)的特別分隊每一個隊員來說,又是多麼不公平。在現實中,是否可能實踐人人的生命獲得平等的自由對待?

也許我們能夠盡量去想像和體會的,不僅是軍人們那種捨己的勇敢表現,更是去看到人生命中的那種脆弱。有誰人真正的不害怕死亡呢?當看到那位在兩天中的戰爭接連奪去了三個兒子的老母親發抖地靠著門邊時,當看到原本掛在每個戰士脖頸上代表著他們生命的金屬牌灑落在地時,也許我們需要意識到:沒有多少人都是那麼偉大,任何一個人都恐懼死亡。生命的脆弱,體現於它能那麼輕易地被打碎,這是在於人們對於這種生命脆弱的強烈恐懼。我們不僅在問:為什麼要派遣一組人去尋找名叫瑞恩的二等兵?簡單的答案:因為他是那位老邁母親唯一僅存的孩子。這個答案即簡單但卻真實。生命的維繫,需要以生命的價值來換取。或許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此:我們恐懼死亡,但我們更恐懼自己所關懷、所親愛的人被奪去生命。

到底是否存在“誰的生命更加可貴”的倫理問題?最後這些為了去尋找拯救瑞恩而最終被犧牲的戰士,他們的犧牲是否值得的?這樣的行動是否是值得的,或者是在倫理上可被接受的?這不僅讓我想起耶穌的比喻:放下那九十九隻羊,去尋找那一隻迷失的羊。這個比喻是否意味著一種無法理性計算的倫理法則?若是在一種理性的計算下,耶穌的比喻是不合理性的道德邏輯,被看為不值得去履行的原則。為何需要放下(可能犧牲)九十九的羊,而去(冒險地)尋找那迷失的羊(可能那隻羊已經死了)?這是值得的嗎?上帝國的真理,要求他的跟隨者在一種考驗信仰的兩難處境下做出一種抉擇,一種“信仰(信心)”的抉擇,如同亞伯拉罕被要求獻上愛子以撒的信仰抉擇。基督教信仰的愛之法則,不在於一種可以依靠理性計算式的信仰實踐,而是基於對每一個在上帝眼中視為獨特的生命的關懷和無條件的愛的表現。

最終,八人的拯救隊伍中,只剩下兩人活著,其餘的都犧牲於敵軍的手中。竭力要保護瑞恩的米勒中尉(Tom Hanks 飾),最終也壯烈地犧牲自己的生命。在他臨死前的那一刻,他輕聲地對瑞恩說:“別辜負”。是的,唯一的希望,也許就在於這個瑞恩是一個值得他人犧牲生命去營救的人。瑞恩得到拯救,回到了家鄉,平安過了一輩子。片頭和結尾都是年邁的他來到戰友的墓前緬懷。白髮蒼蒼的他對著米勒上校的墳墓,留著眼淚地問妻子,自己是不是一個好人?妻子捧著他的臉肯定他是一個好人(好棒的一幕)。相信這段日子,瑞恩的心都無法處於安寧中,常常想起為了營救自己而犧牲的戰友。這對於活著的他,是否是一種殘忍的事,時常愧疚於那些為他白白犧牲的戰友?但若從一種感恩的心去想,這也促使他沒有虛度他的生命,反而更加謹慎地珍惜這個被拯救回來的生命,以至於他的一輩子是沒有白活的,更要求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這豈不是今天作為基督徒的我們的寫照嗎?耶穌基督以他生命的犧牲換取我們這些看似不值得拯救的罪人,而嚐到救恩滋味的我們,難道不應該如瑞恩般地以一種感恩的心來回報我們的主,不虛度而珍惜人生地活出一種“值得”的生命?還是我們已經漸漸地忘記了這個“被救贖”的恩典,將那個被犧牲了的生命視為理所當然的?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aving Private Ryan"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Item Reviewed: 《拯救大兵瑞恩》:值得嗎?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