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6 April 2012

再思《可14》馬利亞的香膏:耶穌被安慰

引言

今晚教會受難節前夕,還以為證道主題可能會圍繞在耶穌被害前的最後晚餐(看來這是主流的想法),但意外地聆聽到不同的信息。今晚的信息卻引用了《馬可福音143-9》有關耶穌在伯大尼受膏的事件,而這個事件是發生在逾越節的前兩天,也就是耶穌遇害的前兩天。雖然這段經文比起耶穌的最後晚餐未必更貼近受難節前夕的主題,然而今晚的信息卻給予我一些靈感和啟發去從不同的角度重讀這段事件,認為它同樣也可以是基督徒對於耶穌受難前夕的一個反思。因此,在此盼望可以簡單地與讀者分享再思這段經文的心得和想法。

耶穌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裡坐席的時候,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有幾個人心中很不喜悅,說:“何用這樣枉費香膏呢?這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賙濟窮人。”他們就向那女人生氣。耶穌說:“由他吧!為什麼難為他呢?他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只是你們不常有我。他所做的,是盡他所能的;他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以為記念。”(馬可福音143-9

耶穌在伯大尼受膏:馬利亞的愛之行為

相信多數的基督徒對於上述這短短7節的故事並不感到非常陌生,尤其是對於那位用貴重的香膏來膏耶穌的女人。在其他福音書如《約翰福音》特別提出這位女人的名字:馬利亞(拉撒路的姐姐,馬大的妹妹)。基本上,故事描述了耶穌受邀請到某人家去做客,而馬利亞突然拿出了貴重(等同於當時一年工資的價值)的真哪達香膏來膏耶穌,但她的行為卻惹來某些人的不滿,因他們認為寧可用著貴重的香膏來周濟窮人。然而,耶穌卻認同馬利亞的做法,並給予獨特的讚賞。

通常我們在理解這段經文時,都是比較傾向於關注在馬利亞和其行為上,認為這段經文的重點乃是稱許馬利亞對耶穌的那份付出昂貴代價的愛,不惜用了極貴重的香膏來表示對耶穌的敬愛。簡單地說,即使把它詮釋為一種愛上帝的表現,或是一種毫無保留的敬拜價值。我們對馬利亞的評價是高度正面的,至少耶穌曾稱讚馬利亞兩次:第一次是在他們家裡,耶穌稱許馬利亞坐著聆聽耶穌是一個上好福分的選擇,而第二次乃是這段馬利亞膏耶穌的事件。從此角度來看,馬利亞確實是個懂得表達愛耶穌的女人,而她的行為經常用來當作應該效仿的對象,是耶穌所喜悅和稱讚的好行為。就如上述提到,這是為什麼這段經文的詮釋焦點通常會傾向於放在馬利亞的身上。

為什麼馬利亞會突然拿出香膏來膏耶穌?我個人的觀點:在不久之前,耶穌叫死去的拉撒路復活,這對於深愛他弟弟的馬利亞來說是個極大的安慰和恩惠。若有人能夠叫你失去的去親人或愛人復活,我相信要你用上極大的代價來回報也是值得的。基於如此的看法,我並不會完全用毫無保留的程度來形容馬利亞的行為,但我認同她的感恩表現是值得我們去效仿的。

上下文敘事詮釋:耶穌的受難與耶穌的受膏

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至少它是非常明顯的:這段耶穌受膏的事件也同樣被記載在《馬太福音6章》和《約翰福音12章》,而這三本福音書中有關這段事件的記載都有個共同點,即其上下文的經文都是記載了關於殺害耶穌的陰謀。因此,這段耶穌受膏的事件被穿插在其上下文關於殺害耶穌的陰謀事件的記載中間,也許隱含了作者對事件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約翰福音》1145-55節較詳細地記載了上文有關殺害耶穌的陰謀,即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看見許多人因為耶穌叫拉撒路復活而信了耶穌,擔心這樣如此下去的趨勢將有害於猶太人的命運和政治存亡。所以,他們共同計謀要殺害耶穌(真是可悲和諷刺,宗教領袖竟然計謀殺害他人)。這段經文也記載了耶穌也因此離開猶太人那裡,退到以法連城去。雖然這裡沒有明顯提到耶穌是否因為為了避開那些殺害的陰謀而選擇離開,但我認為從這段經文的暗示,我們可以做如此的假設。

因此,在接下來進入這段耶穌受膏的故事時,我們大概可以假設耶穌的心情,即他知道自己被害的時間近了,而耶穌也許正處於掙扎和難受的心情,因他即將為著世人的罪走向受苦的十字架道路,面對著可怕的死亡和背棄的結果。看來,耶穌並不開心,即使他被邀請到他人家做客。在這裡,讓我們把耶穌受膏的故事焦點放在耶穌的身上,而不是馬利亞的身上,重新去看耶穌在這段福音書敘事的記載和描述,以發現作者想要表達的耶穌身份。

耶穌的受膏:將受難的耶穌被安慰

上述提到耶穌當時的可能心情也許是低落的,這也可以從耶穌的話中找到一些線索。在第78節的後半段都提到了耶穌快要面對死亡的暗示:“只是你們不常有我”以及“她是為我安葬的事”。這裡明顯地看到耶穌提到(兩次)關於他的死的事,這也許正反映出他當時內心所想著和關注的事。通常,只有那些即將要離世的人才會如此說話(好像那些已知道自己活不久的末期癌症病人)。

若上述的假設是對的話,那麼,耶穌的話就看來有意思。若我們以馬利亞為焦點去詮釋這段事件的話,我們也許會面對一個難解的部分,即耶穌的回應(6-9節),尤其是當他說“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這句話。從經文的脈絡來看,我並不認為馬利亞以及身邊的那些人明白耶穌的這句話在表達些什麼,而馬利亞當時很大可能是根本不知道耶穌即將死的事實,因此,耶穌對馬利亞行為的解釋並不真的是馬利亞的真正動機。但為什麼耶穌要如此說?

根據猶太人當時的文化風俗,香膏可以有兩個用途:一,香膏是用來對所敬重的人物的一種具體表達。二,香膏是用來膏在已經清洗乾淨的屍體上,作為安葬的用途。如此看來,馬利亞膏耶穌的目的,是屬於前者。而後者乃是耶穌對自己本身當時心情的一種表達和詮釋。當馬利亞膏耶穌來表達一種尊敬時,也許當時的耶穌卻因此聯想到香膏的安葬用途,如同這香膏預先地澆在即將死去的耶穌身上。這樣的聯想,讓正在逃避死亡的耶穌頓時清楚自己必須受死,因為這是他來到這世上的最終使命。馬利亞帶著感恩的心來膏耶穌,確實讓失落和掙扎的耶穌得到了鼓勵、安慰和肯定,並且定意接受自己必須受死的事實,所以,耶穌才會說出那兩句暗示他即將死去的話。換句話,若以耶穌為焦點來詮釋這段事件,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上帝兒子的耶穌在面對受苦過程中的真實掙扎和壓力,顯示了十字架的受難對耶穌來說是真真實實的,耶穌真實地為著我們的罪為受難。

馬利亞在這件事上卻無意中地安慰和鼓勵了耶穌,這是為什麼耶穌如此稱許她。我可以想像耶穌當時得到安慰之後所露出的微笑。我們的主,再次勇敢地踏上他使命的道路前進,為了愛我們的緣故。


結語

與其說馬利亞在耶穌身上表達了一種愛的行為,不如把它詮釋為她的行為卻意外地安慰了我們的主,以至於耶穌給予馬利亞如此高度的評價:“普天之下,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以為紀念。”(9節)。有個傳說是如此說:當馬利亞膏耶穌之後,宴席也散場了,大家也離開。有個人正要尋找耶穌,他問道這個香膏的香味,認為耶穌一定就在附近,然後趕緊追上去,但沒想到那個香味其實是來自馬利亞身上。當馬利亞膏耶穌的時候,香膏的香味也遺留在她的身上。

一個愛耶穌的人,你一定可以在他身上聞到基督的香味。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2 comments:

  1. 吴兄应该从马可的脉络(马可的耶稣故事)去阅读这个女人膏耶稣,而不是拼排四福音书,还原为阅拉撒路的姐妹,马利亚膏耶稣。马可的脉络有很清楚的三文治结构。

    ReplyDelete
  2. 马可的焦点放在,作主门徒的人,应该好像那位女人,为主不惜代价,甚至牺牲,破碎自己的性命(打破玉瓶)。这是马可的叙事策略,为了在原初读者(马可群体)当中产生共鸣,因他们正处于逼迫。

    作主门徒,打破自己,乃是合宜的,因为主耶稣也是那么地,为了神的国打破自己(留意最后晚餐)。耶稣打破自己带来国度与荣耀(复活,建立新群体),门徒打破自己,也是在扩展神的国,迎接即将临到荣耀转化。

    ReplyDelete

Item Reviewed: 再思《可14》馬利亞的香膏:耶穌被安慰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