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 被處死於煽動罪名下的政治犯耶穌?

      這幾天再次翻看《馬可福音》,專注在耶穌受難的事跡時,也發現耶穌被處死的政治性一面。馬來西亞政府這兩個月裡以煽動法令逮捕了許多「政治犯」,這也讓我在閱讀馬可福音時一直湧出了無奈的感觸,不禁地問:耶穌也是被政權處死的政治犯? 關於拿撒勒人耶穌的歷史,有一點可以很確定的:耶穌是在企圖煽動羅馬政府的罪名下被處死,這可以輕易從耶穌被處死的方式看出:被釘死在十字架。這是羅馬政權如何處置那些企圖推翻和反抗羅馬政府的一種殘酷方式,作為嚴厲的警告。 四福音如何記載耶穌的受難和被處死的經過,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不是為了傳福音的用途,而是「重新」記載和推翻這段歷史。我相信耶穌在這罪名下被羅馬政權判死的「事實」對當時早期的基督教來說是件蠻「尷尬」的事:他們的創辦人因試圖推翻政府而被處死。那些跟隨他的人也肯定被羅馬認為是一群反政府的政治組織。 我們要嘗試想像對當時住在猶太的大眾來說,當時的他們並沒有我們現在手上的福音書可以參考。他們對耶穌那段被處死的歷史只能按照當時所看見的處刑方式:被釘十字架。就如今天當我們看到某些人被判死刑,大概猜到這位囚犯的可能罪名。十字架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是帶有明顯的政治意涵,因為猶太的律法傳統裡是沒有釘十字架這種刑罰。 對於當時的基督教來說,最要緊的乃是重新詮釋這個歷史事跡,即「耶穌死於政治犯」這事實。馬可福音作為最早的福音書記載,可以看得出馬可在敘事耶穌受難受死的過程所企圖重新推翻這段歷史的主流詮釋:耶穌並不是個企圖推翻羅馬的政治犯。 可能有些人也會跟我有這樣的疑問:耶穌死後那段幾十年的時間,為何沒有一個耶穌的跟隨者,甚至耶穌本身的門徒記載耶穌的事跡,直到大約六七十年後的馬可寫了第一本的福音書?若從當時可能的政治情況去理解的話,也許任何一個嘗試推翻這事實(耶穌是政治叛徒)的記載將會面對羅馬政權的對付,恐怕與耶穌同樣的下場。相信馬可福音的記載主要是為了當時的基督徒內部群體,而非傳福音的用途。 我們可以再想像一點:當時被羅馬統治的猶太人中,也有一群反抗者(耶穌的門徒中也有一個),除了耶和華上帝,他們堅決不服從於任何權柄,因此他們採取政治性的抗爭,試圖用暴力對抗羅馬政權。當時被處死於十字架的幾乎都是這些反抗者,十字架暗示著這些反抗羅馬政權者的最終下場。所以,當時的基督徒若重述耶穌之死時所可能想到的畫面:與那些反抗羅馬者的下場一樣。 那麼,耶穌的哪個行為或言語給他帶來了這項煽動罪名?這裡我們必須清楚一點:煽動罪名是政治性的,也就是說對政府和國家帶來安全穩定問題,比如煽動人民對抗政府(我不清楚馬來西亞總警長以煽動法令所逮捕的上百個「煽動者」是否真的帶給國家安全問題)。按照路加福音的記載,他們把耶穌帶到羅馬高官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說:「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凱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當來到彼拉多面前,這些祭司長需要找出有關政治性的罪名來控告耶穌,因此耶穌被控告:誘惑人民禁止納稅給羅馬政府,並宣告他是「基督」,即彌賽亞(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彌賽亞是即將來到的王,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的統治,打倒羅馬政權)。耶穌十字架上的罪名牌子:猶太人的王。 若你有留意耶穌被審問的過程邏輯細節,(跟我們的總警長和政府很相似),你會發現那些猶太領袖對耶穌的控告罪名是不一致的。在他們首先審問耶穌時所用的罪名是宗教性的「褻瀆上帝」(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而當來到彼拉多面前時卻用政治性罪名(誘惑人民不納稅給凱撒)。 那些想把耶穌置於死地的宗教領袖,其最終目的是想辦法將耶穌弄上政治刑罰,用政治性而非宗教性罪名將耶穌除去。在猶太的律法裡,宗教性罪名的死刑方式:用石頭丟死罪犯,比如那些犯姦淫或說了褻瀆耶和華的話的罪犯(相信這對馬來西亞人將會不陌生,尤其最近爭議性的伊斯蘭刑事法)。馬可的敘事方式企圖淡化了耶穌是政治犯的描述,而明顯看得出他將重點轉移到「那些想陷害耶穌的猶太宗教領袖」,這尤其可以從「彼拉多找不出耶穌有罪」看出來。彼拉多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 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相信這段記載也可能間接地帶來「猶太人上幾世紀中被屠殺」的噩運) 我個人認為:馬可所關心的主要是將耶穌之死的最終責任帶回到那群猶太領袖身上,而不是羅馬政權。你不難發現馬可記載中許多關於「那班人想要陷害耶穌,套耶穌的言論來抓他的把柄」的暗示。耶穌所傳揚和活出的天國福音,嚴重地挑戰和打擊了那群猶太領袖的利益,群眾越擁戴和聽從耶穌,他們越覺得自身的地位受威脅。 馬可也企圖在耶穌受死的故事最後中帶出這樣的意圖:那些猶太領袖嘲笑將死的耶穌,而羅馬的百夫長卻看見「這真是上帝的兒子」。透過馬可的記載,至少對當時在羅馬的基督教來說是種安慰和鼓勵,耶穌的死,不是因為政治罪名,連彼拉多都認為耶穌是無罪的而企圖救他,而真正的推手是猶太領袖。 比起猶太領袖,福音書的記載似乎較少談到耶穌對羅馬政權的看法,也許有人會問:耶穌是否贊同反抗羅馬政權?而彼拉多正是要弄清楚這個問題。 當耶穌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審訊時,彼拉多嘗試從政治角度去審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的回答是清楚和關鍵性的。「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彼拉多應該是明白這話的涵義,因此他才會繼續問道:「這樣,你是王嗎?」彼拉多明白耶穌的回答並不是否認他是王,而是否認他的國度是來自這世界的國度。耶穌所體現的國度不像是羅馬的國度,不像這世界的其他任何國度;耶穌的國度乃是一種超越羅馬的國度,超越一切世俗政權的國度。 這樣的國度治理方式已回答了為何耶穌被拒絕和最終被害。雖然耶穌國度的政治被拒絕,甚至被不公義的政治而打壓,然而上帝是信實和公義的。上帝叫耶穌從死裡復活,正是這個復活的意義,讓委身於基督國度的跟隨者能夠有能力去活出天國的生命。我們需要思考一點:若耶穌是按照世俗國度的方式,他是不會被拒絕和受難。面對暴力的侵害,耶穌選擇了受苦;面對敵人的攻擊,耶穌選擇了寬恕。這看似不合理不受世界歡迎的方式,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已向我們展示的生命。 若基督因著他所體現的天國方式而被拒絕和受逼迫,那麼,我們不難了解,當教會選擇忠於這位基督時,他必然發現自己因著基督而受逼迫和被攻擊。這正是耶穌所宣揚的天國福音:「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當我們發現今天的教會活在安逸和免受逼迫拒絕時,這是否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反思:教會是否正活出基督天國的福音? 在那之前的巴勒斯坦只有兩種猶太人:一種心態上臣服羅馬,一種想著推翻羅馬。但那位來自加利利的耶穌,卻帶出了裂天而降的第三種聲音:超越羅馬,而超越羅馬,非屬世的道路。

Powered by Blogger.
5 June 2011
Isaac Goh 加恩

「贊」的文化:I Like You

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來說,每當看到或聽到「贊」或是“like”這個名詞的那一刻,也許腦海中會聯想到的事物是,面子書(Facebook)上的「贊」(like)功能。我相信,在華人世界裡,「贊」也許不算是一個普遍使用的字眼,這是由於我們平時很少會說:「你今天真的很贊!」(也許你會如此說法,但是一般上我沒有聽到多少人如此說)

對於「贊」文化,我們也許應該要歸功於面子書所帶來的這個新網絡文化。對於那些新加入面子書世界的新朋友,就算什麼都不懂,也不知道要寫些什麼東西,那最起先可以學習的是,「贊」(這實際上根本就是不需要學習就懂的東西)。

今早出席教會的一個講座會,講員談論到有關「說話的藝術」這課題。其中一個需要去培養的說話藝術,就是學習去稱讚別人。嚴格來說,稱讚別人並不是拍馬屁,也不是虛假或美麗的謊言;講員強調,真實的稱讚乃是嘗試去注意他人的優點,而不是單看到他們的缺點和不足。然後他感嘆地點出華人世界裡的一個典型文化,就是「不鼓勵稱讚」的文化。

對於這點,我當然有同感,因為我從小就經歷過這樣的文化:千萬不要隨便稱讚別人,因為這樣會讓那個人因此而驕傲起來,而最終驕傲會帶來失敗。所以,為了繼續讓他人保持謙卑的心態,稱讚是不應該被鼓勵和提倡的(除非他獲得諾貝爾獎,這另當別論)。這是為什麼我們很少聽到稱讚別人的話語,很少看到令人鼓舞的讚許話語,反而選擇壓抑本身的真實讚許,為要「造就」他人。更糟糕的是,這種文化不僅不鼓勵你去稱讚他人,也不鼓勵你接受他人的稱讚(主要還是不要讓你驕傲起來)。結果,這些想法和觀念造就了今天「你不去贊我,我不去贊你」的溝通文化。

去年到歐洲背包旅行,在旅行途中有機會遇到許多國外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在與他們的相處和談話中,我驚訝地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文化。他們開口閉口都是:It’s cool… You’re awesome… Fantastic… Wooa, it’s amazing!! 這不是只是語言上的表達,更是表現在他們的情緒、語氣和表情上。(也許我們東方人給予他們一種驚訝的感覺吧) 相對於東方華人的保守性稱讚文化,美國人的這種稱讚文化給予我們另一種反思。是因為他們開放?或是他們不懂得「謙虛」?可是無可否認的,在與他們的談話中,我感覺到一種非常愉快的親切感,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

我曾經聽過一個相關的笑話(不曉得這是否是真實的故事):有一天,美國總統到訪中國。當美國總統到達機場的時候,中國總理和其夫人親自去迎接他,並有翻譯員在身旁做翻譯的工作。當美國總統向總理夫人問安的時候,美國總統如此稱讚她說:“You look so beautiful today”(今天的你看來很漂亮)。總理夫人聽到翻譯員的翻譯後,害羞地回應:「哪裡」(我相信這不是問號,應該是句號)。翻譯員停頓了幾秒鐘想一想,決定不「扭曲」言者的原意,就向美國總統如此回應:“Where”。美國總統聽了後也因此猶豫了一下子,然後指著總理夫人回答:“Here”。接下來的故事發展不需要我再詳細說下去。

很多時候,我們不懂得如何稱讚別人,也不懂得如何接受他人對我們的讚許。當別人稱讚我們的時候,我們的「謙虛」會如此地自然反應:「哪裡有」(但是心裡卻在偷偷暗笑地承認),這是一種彼此的虛假和虛偽表現。反之,西方人會以感激來回應你給他們的讚許:“Thank you”(謝謝你的讚許)。我認為這不是一個自傲的態度,反而是一種真誠的禮貌表達。

讓我們再次回到面子書。我在想像,如果面子書是由華人發明和創作出來的話,那肯定不會有「贊」(Like)的功能。今天的我們在使用的面子書的「贊」功能,應該說是來自西方那裡的文化,漸漸促進和推動東方華人世界裡的讚許文化。

在這裡,我想要分享自己對面子書的「贊」文化的一點點洞見和觀察:

面子書的「贊」文化,雖然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能夠推動一種「讚許」的優良文化,但是現象卻顯示出一種可能是近乎氾濫的結果。「贊」功能也許已經沒有多大的讚許功能,因為它已經氾濫成缺乏分辨能力的讚許行為。由於這樣的功能非常容易和方便使用,只要一個「按鈕」(Click),就完成了「贊」;不需要打字,不需要去想稱讚的話語。這樣簡單的「贊」似乎為使用者表達了一切言語和情感。

這樣的「贊」文化,最終也許讓讚許淪落為一種低俗的文化。我個人認為,與其使用按鈕的「贊」功能,不如好好地、誠懇地在「意見」(Comment)那裡寫下你的真誠讚許作為一種具體表達方式。這種「有言語」的稱讚更顯出它的真誠和珍貴,並且是大方而不吝嗇的。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面子書:面子書是屬於網路社交為路線的工具,因此它的功能基本上也是朝向這種目的為主。如此,「贊」的功能可以說不是真的為了促進讚許的文化,而是為了社交的目的。因此,你在面子書「贊」一個人,並不意味你真的稱讚他或是他所寫的東西,而是為了和他做朋友。因此,這是一種交朋友所需要的籌碼:因為我們是朋友,所以我「贊」你就是表示我作為朋友「挺」你的意思。換言之,大家在面子書裡「贊來贊去」,就是在進行一種社交的遊戲規則和方式。

若你認為你被別人贊、贊、贊,是因為你本身或是你寫的東西真的很「贊」,那也許你的理解是錯誤的。當你被「贊」到得意忘形的時候,開始期待看到更多的「贊」,開始去留意是否有人「贊」你的時候,你也許已進入一種「自我展現」的傾向。這不是完全錯誤的觀察和洞見,你去看看面子書的一些現象,其中一個就是「照片」。你不再只是看到一些「經典」的照片,而是許多「不知所謂」的照片:「今天的午餐」,「無聊隨便拍的」等。

你不要由於看到許多的「贊」而興奮高興,因為這未必是事實的真相,這是因為面子書「贊」功能的「局限」(Constraint)。難道你沒有發覺你只能「贊」而已,你只能「Like」而不能選擇「Dislike」?(這是為什麼我說面子書是為了社交功能而存在的;要做朋友,最好只說Like,不好的東西就不要說出來,因此面子書沒有提供Dislike的功能。)

關於這一點,你可以從面子書和YouTube在這方面的功能比較看得出來。比起面子書這個以社交為主的工具,YouTube作為網路視頻的工具,提供了用戶ikeDislike的選擇功能,因此,YouTube的「贊」是比較「誠實」的。所以,當你在面子書看到20個「贊」的時候(比如說你的面子書有100個朋友),這也意味還有80位朋友「沒有贊」你。那麼,這有什麼好值得興奮的?

面子書的「贊」文化真的能夠促進一種的讚許文化,我選擇保留和繼續觀察。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當我們已經熟悉了一種虛擬的文化表達方式,我們是否能夠自然地在現實的真實生活中表達出一種真誠的行為?面子書上的「無言語」的讚許,是否能夠代替現實生活中的「有言語」的讚許?


  • Blogger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Item Reviewed: 「贊」的文化:I Like You 9 out of 10 based on 10 ratings. 9 user reviews.